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9-伤寒论注-第52页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为虚,则宜温补。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其脉空虚,此无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宜灸之。按此二条,当知结胸证有热厥者。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而促者。要知促与结皆代之互文,皆是虚脉。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故灸之。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而阳可回也。
上论厥阴脉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
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五钱)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于阳分也。夜 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 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上论四逆加减证。
<目录>卷四<篇名>吴茱萸汤证属性: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 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 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不头痛者,半夏 干姜汤主之。
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
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热则消谷善饥,胃寒则水谷不纳。食谷欲呕,固是胃寒;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
非谓不宜服也。此与阳明不大便,服柴胡汤胃气因和者不同。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次)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萸温中散寒,则吐利可除;人参安神定志,则烦躁可止;姜、枣调和营卫,则手足自温、头痛自瘳矣。
<目录>卷四<篇名>白通汤证属性: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 死,微续者生。
下利脉微,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与白通汤以通其阳,补虚却寒而制水。服之利仍不止,更厥逆,反 无脉,是阴盛格阳也。如干呕而烦,是阳欲通而不得通也。猪者水畜,属少阴也;胆者甲木,从少阳也。法当取 猪胆汁之苦寒为反佐,加入白通汤中,从阴引阳,则阴盛格阳者,当成水火既济矣。脉暴出者,孤阳独行也,故 死∶微续者,少阳初生也,故生。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 本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和合相得,分温再服。无猪胆汁亦可服。
葱辛温而茎白,通肺以行营卫阴阳,故能散邪而通阳气。率领姜、附,入阳明而止利,入少阴而生脉也。
附子生用,亦取其勇气耳。论中不及人尿,而方后反云无猪胆汁亦可服者,以人尿咸寒,直达下焦,亦能止烦 除呕矣。
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此不呕不烦,不须反佐而服白通,外灸少阴及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目录>卷四<篇名>黄连阿胶汤证属性:少阴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