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8-伤寒论条辨-第9页

欲食冷食。阳明恶热也。朝。自寅至辰。少阳 之王时。少阳未病。故饮食如常也。暮。自申至戌。阳明之王时。阳明胃伤。故当其时则 吐也。小逆。言证未甚变。邪未乱传。但以吐伤其胃气。致使止妨于饮食。所以犹得为小逆也。
然逆虽曰小。君子必求无逆而后可。是故致戒如此。
(三十二)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此亦误吐之变证。不恶寒不欲近衣。言表虽不显热而热在里也。故曰内烦。内烦者。吐则津液 亡。胃中干。而热 内作也。
(三十三)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心下悸者。心为火脏。水多则受制也。小便少则水停。所以里急也。
(三十四)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 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 粥自养。
下利下少之下。更。皆去声。羸。音雷。养。上声。乃可攻之以上。喻人勿妄下早之意。 汗出至 短气。言证虽有里。犹未可下。直至汗出不恶寒。方是承上起下。言当下以出其治。然下之为下。义 各不同。此盖邪热伏饮。抟满胸胁。与结胸虽涉近似。与胃实则大不相同。故但散之以芫花。达之 以甘遂。泻虽宜苦。用则大戟。胜之必甘。汤斯大枣。是皆蠲饮逐水之物。而用情自尔殊常。羸。瘦 劣也。糜粥。取糜烂过熟易化。而有能补之意。
(三十五)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数。读迟数有命之数。音速。数下利下之下。去声。数。言失于急遽。下之太早。所以原反。而 为反之互词也。协。互相和同之谓。言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而入里。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 为利。利即俗谓泄泻。是也。不止。里虚不守也。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而不通也。
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干姜兼能散痞 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易名。义则取表里。期两解之必效。
(三十六)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此与上条因同而变异。利遂不止。以上。与上条上节。两相更互发明之词。脉促以下。言变殊。
故治异也。促为阳邪上盛。阳主表故为表未解之诊。喘汗者。里虚阴弱而表阳不为之固护也。夫表 未解而利则属胃。有阳明之分也。故肌之当解者。从葛根以解之。以喘汗不独表实而有里虚也。
故但从中治而用甘草以和之。然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
以痞硬也。此用芩连者。以喘汗属热为多也。然则四物之为用。其名虽与上条殊。其实两解表里 则一耳。
(三十七)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下。去声。上。上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所以乘下后里虚入里而上冲也。但 上冲而不他变。则亦有可下之机而不足为大误。然终以不先解表。致有上冲之逆。故曰。
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言以桂枝汤与前番所下之汤法合汤。再行表里两解之。如桂枝加大黄之类是 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曰不可与之。
(三十八)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 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一味。余根据桂枝汤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
下。去声。去。上声。凡下而证变者。皆误下也。胸满者。阳邪乘虚入里而上抟于膈也。用桂 枝者。散胸满之阳邪也。去芍药者。恶其走阴而酸收也。微恶寒。阳虚也。加附子。回阳也。
(三十九)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佳。一本作仁。)
此揭言阳邪作喘治法之大要。
(四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余根据桂枝汤法。
此详上条而重出。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