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8-伤寒论条辨-第64页

去皮云耳。经既去皮而 用枝。则是去人之所用于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为用。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可知矣。
岂取发散云乎哉。不在此也。然则所取何。曰。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则是枝必桂中奇才 妙用。人虽皆未及知。而经则独知之深者。以其从阳而敏于走卫也。得之者。惟主理疏不足。宣 导百药无所畏是也。)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陶隐居云。用之折除节。节 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药性论。根节能止汗。日华子。通九窍。开毛孔皮 肤。)
葛根。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陶隐居云。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药性论云。能治天行上气呕逆。近世方书。谓野葛 有毒。伤胎。遂将妊娠妇人方中葛根。改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于神农氏。当此之时。人尚无家。
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种。大毒杀人。不啻伤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非葛也。若 因此物。道听途说。岂不迂哉。)
柴胡。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
五脏间游气。(药性论云。主时疾内外热不解。萧炳云。主痰满胸胁中痞。柴。本经作茈。广韵 如此。)
芍药。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寒热 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去水气。
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中恶腹痛。(本经一耳。别录分赤白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 止痛散血。古人采自山野。山野多赤。后世好奇尚白。取办于种莳。虽得白多而肥大。乃出自人 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难责效。风寒所用。义自赤者。经无明文。古意本来如此。若芍药甘 草汤方。明书白者。此用白也。药性论云。能蚀脓。衍义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甘草。(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邪气。长肌肉。温中。解百药毒。(反大戟。
芫花。甘遂。海藻。陶隐居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药性论云。忌猪肉。)
栝蒌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
(反乌头。日华子云。治热狂时疾。)
实名黄瓜。主胸痹。(图经云。疗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识人。)
近时方书及称呼皆无栝蒌根。惟有天花粉。谓天花粉即栝蒌根。殊不知栝蒌者载在本经。而 天花粉者。自本经别 录。以至唐蜀诸家本草。皆所未有。在政和以后所收七十五种之内。功用虽相若。而物则殊别。
正尔谓彼即此。亦失论矣。
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利。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云。
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日华子云。主天行热病。)
黄连。味苦。寒。无毒。主明目。肠 。腹痛。下利。五脏冷热。调胃浓肠。(日华子云。
止惊悸烦躁。天行热疾。药性论云。忌猪肉。恶冷水。)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
咳逆。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时气呕逆。(迩来下俚。因经有渴者去半夏之文。释者 以燥津液为说。遂讹为燥。谓半夏燥药。凡用以贝母代之。夸奇矜贵。以自高炫。道邪悖邪。
诚可笑也。药性论云。开胃健脾。忌羊血饴糖。反乌头。)
生地黄。味甘。寒。无毒。除寒热。(本经止于干地黄下云生者尤良。无生名。)
麦门冬。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结气。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定肺气。安 五脏。(日华子。治时疾热狂。)
人参。味甘。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疗胸胁逆满。霍乱吐逆。
调中止消渴。(反藜芦。)
术。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止汗。除热。消食。风眩头痛。消痰水。除心下急 满。及霍乱吐下不止。(陶隐居云。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药性论云。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日华子云。
治山岚瘴气。衍义云。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见分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 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耳。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 药。功效尤速。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谨按嘉 本草序。谓本草虽世 传作于神农氏。盖仲景华 佗诸贤之所编述也。然则经文术上其曰白者。无乃后之好事者之所加欤。惟白之加。则今之术皆 出种莳。务白以求售。医之为道。本来面目。尚存几何哉。)
大戟。味苦。寒。有小毒。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