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
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见阳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水。肾邪。青。肝色。肾邪传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阴之脉。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 中也。口干燥见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胀不大便。胃实可知。急下者。少阴属水。恶土实也。
(四十四)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温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见太阳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饮食入口则吐。少阴主喉咙而寒邪客之也。少阴之脉。络心。注胸中。实。谓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虚言。温。有补意。
(四十六)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数。音朔。更平声。反少之少。上声。微。阳虚也。涩。血少也。汗出。阳虚不能外固。阴 弱不能内守也。更衣见阳明篇。反少者。
阳虚则气下坠。血少所以勤努责而多空坐也。上。谓顶。百会是也。灸。升举其阳以调养夫阴也。
【目录】卷之五【篇名】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属性:
凡五十四条方六
(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撞。陟降切。蛔。音回。厥阴。肝经也。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上。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 小腹。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盖厥阴属木。邪由少阴传来。少阴属水。木为水之子。子能 令母虚。厥阴之邪热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为水止也。气上 撞心。心中疼热者。心属火。木火通气。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属土。木 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蛔在胃中。无食则静。闻食臭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
下则反虚阳明。阳明属土。土虚则木益贼其所胜也。
(二)厥阴。中风。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而为欲愈可诊。不浮。反不然。
(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属木。王于丑寅卯之三时。正气得其王时。邪退而病解。在六经皆然。夫以六经各解于三 时而三阳解自寅至亥。三阴解自亥至卯。厥阴之解。至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何也。
曰。寅为阳初动。阴尚强。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王。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然 则三阳之王时九。各不相袭。三阴之王时五。太阴与少阴同子丑。少阴与厥阴同丑寅。何也。曰。
阳行健。其道长。故不相及。阴行纯。其道促。故皆相蹑也。
(四)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属木。木生于水。欲饮水。求生也。少少与。润之也。愈。木得润则生也。
(五)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见少阴篇。厥见下。盖厥为四逆之极。阴阳既不相顺接。下则必至于脱绝。故禁勿用也。
(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反。音板。应。平声。反。犹左也。言不顺于道也。黄芩汤。寒药也。彻。亦除也。应。亦 当也。反能食者。胃欲绝。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谓万物无土不生也。
(七)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 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食以之食。与饲同。索。当作素。数。音朔。食。以饲之也。素。常也。谓以素常所食之饼 饵饲之。以颐其情也。一说无肉曰素。谓不令犯食禁也。不发热。言所食之饼化消而无患。故曰知 胃气尚在也。暴热。谓厥而猛然得热。见阳回之意也。故曰其热续在。期之旦日夜半愈也。旦日。
明日平旦。朝而阳长之时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 反复申明上文之意。数以候热。痈脓者。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壅瘀则腐化。故可必也。
(八)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起于阴也。后发热。阳胜也。见厥。谓复厥也。
(九)伤寒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