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3-伤寒缵论-第56页

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涌膈 上虚热。香豉散寒热恶毒。能吐能汗。后汗下后虚烦不解之圣药若呕则加生姜以涤饮。少气则加甘草以缓中。心烦腹胀 则去香豉而加枳朴。邪在上而不在中也。丸药伤胃。则去香豉而加干姜。涌泄而兼安中之意也。故欲涌虚烦。必先顾虑 中气。所以病患有大便溏者。有不可吐之戒。
<目录>正方<篇名>栀子甘草豉汤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用绵裹定)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药物。得一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三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篇名>栀子生姜豉汤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丝绵裹定) 生姜(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升去滓。再煎至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冷服即吐便愈。
<目录>正方<篇名>栀子浓朴汤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钱姜炙) 枳实(四枚炙)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篇名>栀子干姜汤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目录>正方<篇名>栀子柏皮汤属性:栀子(十五枚擘) 柏皮(二两) 甘草(一两)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太阳原有寒湿。因伤寒发汗。气蒸而变热。故得发于外。原 非表邪发热之谓。故以栀子清肌表之热黄柏去膀胱之湿热。甘草和其中外也。
<目录>正方<篇名>枳实栀子豉汤属性: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熬黑) 豉(一升绵裹)
以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二沸。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覆令出汗。
<目录>正方<篇名>黄芩汤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酒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一服。
<目录>正方<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酒洗)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半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目录>正方<篇名>芍药甘草汤属性:白芍药(四两酒洗)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此即桂枝汤去桂枝姜枣也。甘酸合用。专治营中虚热。以其阴虚阳实。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色或汗之甚发 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营血。不受补益者。并宜用之。真血虚挟热之神方也。设见脉浮自汗。营卫不和。纵非外感。
仍属桂枝汤证矣。
<目录>正方<篇名>白虎汤属性: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谚云春不服白虎为泻肺也。盖春主阳气上升。石膏知母苦寒坠下。恶其泻肺之阳而不得生发也。此特指春不可用者。
恐人误以治温病之自汗烦渴也。至于秋冬感冒伤寒反可浑用以伤金水二脏之真气乎。此汤专主热病中 。在气虚不能蒸 发者。则加人参。故张隐 以为阳明宣剂。其于湿温。则加苍术。温疟则加桂枝。一皆夏日所见之证。故昔人又有秋分 后不可妄用白虎之戒。
<目录>正方<篇名>白虎加人参汤属性:石膏(一斤碎) 知母(一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竹叶石膏汤属性: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碎)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粳米 (半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正方<篇名>甘草汤属性: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一合。日二服。
<目录>正方<篇名>桔梗汤属性: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目录>正方<篇名>文蛤散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目录>正方<篇名>猪肤汤属性: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猪属肾。而肤主肺。故取治少阴经中伏邪阴火乘肺。咽痛之证。但当汤泡刮取皮上一层白腻者。为是。若以为 猪 皮外毛根薄肤。则 劣无力。且与熬香之说不符矣。
<目录>正方<篇名>半夏散及汤属性:半夏(洗去涎水) 桂枝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