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3-伤寒缵论-第27页

面见少赤身见微热者。阴寒格阳于外则身微 热。格阳于上则面少赤。仲景以为阳虚者。谓下。无其阳。而反在外在上。故云虚也。虚阳虚于外越上出危候已彰。或 其人阳尚有根。或用温药以胜阴助阳阳得复返而与阴争。差可恃以无恐盖阳返虽阴不能格。然阴尚盛亦未肯降必郁冒少 顷。然后阳胜。而阴出为汗。邪从外解。自不下利矣。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上条辨证。此条用药两相互发。然不但此也。少阴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其法矣。要之通之正。所以收之也。
不然。岂有汗出而反加葱之理哉。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此与太阳篇中下利身疼。先里后表之法无异。彼因误下而致下利。此因下利而致腹胀。总之温里为急也。身疼痛。
有表有里。必清便已调其痛仍不减方属于表。太阳条中已悉。故此不赘。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此条重举下利清谷。不可攻表。以示戒。正互明上条所以必先温里。然后攻表之义。见误表其汗。则阳出。而阴气 弥塞。胸腹必致胀满而酿变耳。合用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温胃消胀为务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凡用吴茱萸汤有三证。一为阳明食谷欲呕。一为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燥欲死。此则干呕吐涎沫头痛经络证候各殊 而治则一者。总之下焦浊阴之气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气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气。所 以干呕吐涎沫也。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巅也。食谷欲呕者。浊气在上也。吐利者清气在下也。手足厥冷者。阴 寒内盛也。烦燥欲死者。虚阳扰乱也。故主吴茱萸汤以茱萸专主开豁胸中逆气。兼人参姜枣以助胃中之清阳。共襄祛浊 之功。由是清阳得以上升。而浊阴自必下降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与微热似有表也。脉弱则表邪必不盛。小便利则里邪必不盛可见其呕为阴邪。主干之呕热为阳邪外散之热见厥则 阳遭阴掩。其势 危。故为难治非用四逆汤莫可救也。
以上阴进未愈证。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而热反不去。正恐阳气越出。若内拘急四肢疼。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先是阴寒。急用四逆汤以回其阳 而阴邪自散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此证较上条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利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得不以救阳为急。俟阳回尚可徐 救其阴。所以不当牵制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浑是内阴外阳之象。盖发热而利。里虚而外邪内入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虚而内阳外出 也故曰外阳此中伏有危机。所以仲景早为回护用温用炙以安其阳。若俟汗出不止乃始图之。则无及矣可见邪乱厥阴其死 生全关乎少阴也不然厥阴之热深厥深何反谓之有阴无阳哉。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者。阳气外脱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亡阳不能温养经脉也。故主四逆汤以温之。
且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不止而且下利清谷加之小便复利。津液四脱。里之虚寒极矣况外热而汗大出为阳复。外脱脉微欲绝者。阳气衰 微可知。急宜四逆汤复阳为要也。设四逆不足以杀其势。其用通脉四逆具见言外矣。
可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可已下止。当渐向安。不得复有汗出厥而四肢拘急也。今脉微欲绝者则其吐下已断。又为真阳垂绝矣。急宜通脉四 逆和复元阳更加猪胆为阴向导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阳虚又不当用归芍以助阴。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
其所以加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设误用阴药必致腹满不食。或重加泄利呕逆转成下脱矣。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入厥阴。其热深矣。乃阳邪不上结于胸。阴邪不下结于腹。其脉虚而复厥。乃非热深当下之比。以 其亡血伤津大便枯涩。恐人误认五六日热入阳明之燥结。故有不可下之之戒。盖脉虚腹濡知内外无热厥则阴气用事。即 当同上条亡血例治。设其人阴血更亏于阳或阴中稍挟阳邪不能胜辛热者。又属当归四逆证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阳邪必结于阳。阴邪必结于阴。故手足厥冷。小腹满按之痛者。邪不上结于胸其非阳邪可知。其为阴邪下结可知。
则其当用温用灸更可知矣。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