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67-伤寒明理论-第14页

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太 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动气 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即是观之。筋惕肉 。由发汗多亡 阳。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 下发汗。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又非若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吐下后。发 汗虚烦。脉甚微。七八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 痿。此为逆之甚者也。太阳病发汗。复下之后。表里俱虚。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 黄。肤 者难治。兹为逆之甚者也。发汗吐下。庸可忽诸。
<目录>卷中<篇名>热入血室属性:伤寒热入血室。何以明之。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 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冲脉者。奇经八脉之一脉也。起于肾下。出于 气冲。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 曰。冲为血海。言 诸经之血。朝会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 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也。王 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海满也。即 是观之。冲是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 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感邪。太阳随经。便得而入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 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妇人则月水适 来。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者。斯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而言也。妇人伤 寒。经水适来。与经水适断者。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有言 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者是矣。妇人热入血室。有须治而愈者。有不须治 而愈者。又各不同也。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 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二者是须治而 愈是也。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 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不须治而愈者也。谵语为病邪之甚者。何不须 治而愈耶。且胸胁满。如结胸谵语。是邪气留结于胸胁而不去者。必刺期门。随其 实而泻之。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者。是血结而不行者。须小柴胡汤散之。二者既有 留邪。必须治之可也。若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则经水既来。以里 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所谓妄犯者。谓恐以谵语为阳明内实。攻之犯其胃气也。此无胸胁之邪。
恐刺期门犯其中焦也。此无血结。恐与小柴胡汤犯其上焦也。小柴胡汤解散。则 动卫气。卫出上焦。动卫气是犯上焦也。刺期门则动荣气。荣出中焦。动荣气是犯 中焦也。脉经有曰。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岂谓药不谓针耶。此其是欤。
<目录>卷中<篇名>发黄属性:伤寒发黄。何以明之。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 至于发黄。为疾之甚也。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内热已盛。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 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 黄。是由内有热而被火。致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
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伤寒发汗已。身自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 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也。湿亦令黄也。热亦令黄 也。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之黄也。身黄如似熏 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至于热盛之黄也。必身黄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着衣 正黄如柏。是其正黄色也。由是观之。湿之与热。岂不异哉。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 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土色也。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经曰。伤 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虽内盛。若已自 汗出。小便利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黄家为热盛。而治法亦自有殊。伤寒八九日。身如橘子 色。小便不利。少腹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欲泄涤其热也。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 柏皮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 之。此欲解散其热也。此数者。泄涤解散。乃治之不同。亦皆析火彻热之剂也。一或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 抵当汤下之而愈。黄家既是病之已极。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 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疾。又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 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症。医者更详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