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饮水。又不可多与之。若饮水过多。热少不能消。故复为停饮诸疾。
经曰。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勿多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
少。不能消之。使更与人作病也。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
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又曰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
散。至于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欲润其燥而生津液也。凡得
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支、结也。喘咳噎哕。干呕肿满。下利小便不利。数
者皆是饮水过伤。而诊病之工。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目录>卷中

<篇名>振

属性:伤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振者。皆责其虚寒也。
至于欲汗之时。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振
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
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诸
如此者。止于振耸尔。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为振振摇者。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
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经曰。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
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
汤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目录>卷中

<篇名>战栗

属性:伤寒战栗。何以明之。战栗者。形相类而实非一也。合而言之。战栗非二也。析而分
之。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战摇者是也。栗者心战是也。战之与栗。内外之诊
也。昧者通以为战栗也。通为战栗。而不知有逆顺之殊。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者。即此观之。战之与栗。岂不异哉。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也。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
邪不能与之争。则便汗出而不发战也。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
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经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虚。是以
发战者是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栗
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方其
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于正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
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证多不得解。何者。以阴气内盛。正气太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
剂。与其灼艾。又焉得而御之。



<目录>卷中

<篇名>四逆

属性: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伤寒始者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之时。则一身
手足尽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
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之少阳也。伤寒脉浮。手
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传邪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
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已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
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者皆是寒冷
之物。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虚寒之证也。又有四逆诸汤。亦治四逆手足
寒。方用干姜、附子热药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
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
四逆汤温之。大须识此。勿令误也。四逆与厥相近而非也。经曰。诸四逆厥者。不可
下。是四逆与厥有异也。吐利烦躁见四逆者死。是恶见其四逆也。诊视之间。熟详
究之。



<目录>卷中

<篇名>厥

属性: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经曰。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为之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