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即与四逆加人参汤同义。至四逆证具。里寒外
热。汗出而厥者。此阳有立亡之象。亦宜此方主治。



<目录>下集

<篇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于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半合。余如前法煎成。纳猪胆汁。温服。其脉即出。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按汗出
而厥
。四肢拘急。脉微欲绝。皆四逆及通脉四逆固有之证。何取乎胆汁之加。要其着眼全在吐已
下断四字。盖吐已下断。津液内竭。投通脉四逆纯阳之剂。正恐格不相入。故藉胆汁导引之
力。以和阴而复阳也。



<目录>下集

<篇名>干姜附子汤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按下后则阴气盛而阳已虚。复发汗以散其阳。则虚阳扰乱。故昼日烦躁不
得眠也。夜而安静。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纯阴用事。而衰阳欲躁扰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
较四逆汤尤峻。取其直破阴霾。复还阳气。必审无呕渴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则烦躁的
为虚阳扰乱之烦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误用也。
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故用姜附助阳以配阴。



<目录>下集

<篇名>白通汤

属性:干姜附子汤原方。加葱白四茎。煎服法照前。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按少阴下利。肾中真阳。将随下利而亡。故以姜附温肾。而
加葱白以升举下陷之真阳也。



<目录>下集

<篇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属性:白通汤原方。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按少阴
下利。治用白通。药本不误。正以阴气太甚。与辛热之药格不相入。故加人尿猪胆汁以为
向导。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同义。服汤脉暴出者。乃为药力所迫。而阳气将泄露无余。仍主
死也。微续乃正气渐复。故可生也。



<目录>下集

<篇名>茯苓四逆汤

属性: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按未经汗下而烦躁属阳盛。既经
汗下后而烦躁属阳虚。且汗下之后。津液告竭。故于四逆汤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参以补虚
也。



<目录>下集

<篇名>四逆散

属性:柴胡 枳实(炙) 甘草(炙)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汤主之。沉为在里。只宜温里
。此
全以脉沉为辨。又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此汤主之。此又以口中
和为辨。口中和而背恶寒。则非阳邪怫郁之恶寒。乃可主以此汤而无疑。
此少阴病温经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肾中之水寒。上资君主之热化。人参
助阳
。芍药和阴。茯苓利窍以逐水。白术燥湿以燠土。并力温托。绝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药。但使
元阳得振而病自解。
柯韵伯曰。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倍术附。去生姜。加人参。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
汤还是温散而利胃水也。此辨明真武附子。界限却清。



<目录>下集

<篇名>甘草附子汤

属性: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
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经云。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
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按此段形容风湿相搏之病状最着。湿壅于经。故身肿痛剧而

便不利。风淫于卫。故汗出短气而恶风不欲去衣。附子白术。宣太阴以驱湿。甘草桂枝。通
太阳以散风。凡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