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散。
散太
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
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目录>下集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熬)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

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
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
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
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目录>下集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
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气开阳明之结。直达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盖胃大实。故重任浓朴以破结
。而
数独倍于大黄。矢已硬。故虽有枳实以导下。而功必资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义。浓朴
枳实之汁。以浓而力锐。大黄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锐。故分作三次煎。此斩关夺门之将。用
此以急下存阴也。
大承气治阳明胃实之主药。必审明表证尽罢。不恶寒。但恶热。或潮热汗出谵语。腹满
痛。
或喘冒不能卧。口干燥。脉滑而实。或涩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则阳陷。并不宜迟。
迟则阴亡。恰好在阳明胃实之界。一下夺而诸病尽解。临证时不可错过。
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大热入胃。惟有下夺一法。盖阳明胃实之证。有从
太阳
传入者。有从少阳转属者。并有从三阴转属者。三阴经中。少阴更有急下之证。此乃伤寒一
大归宿。若应下失下。变证蜂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
大承气证非惟不大便腹满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证。亦有宜从下夺者。如经文所指下利不
欲食
。下利心下硬。下利脉反滑。下利脉迟而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皆宜大承气。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目录>下集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
上焦
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
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目录>下集

<篇名>桃核承气汤

属性: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当微利。
此治太阳瘀热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结。血自下者。主用桃仁
以利瘀。承气以逐实。使血分之结热。亟从下夺。与三承气之攻阳明胃实者不同。
方主攻里。而仍用桂枝者。用以分解太阳随经之热。喻嘉言曰。正恐余邪稍有未尽。其
血得
以留恋不下。析义最精。此先圣处方丝丝入扣处。此与五苓散同为太阳府病立治法。膀胱为
太阳之府。热伤膀胱气分则蓄溺。当导其热从小便而解。热伤膀胱血分则蓄血。当导其热从
大便而解。



<目录>下集

<篇名>抵当汤

属性: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熬) 大黄(三两酒浸)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当。攻血之峻剂也。视桃仁承气则加猛矣。盖病不止如狂而至于发狂。则逆血攻心。
瞬将
危殆。虽表证仍在。难任桂枝攻表。虽少腹硬满。不事芒硝软坚。非迅走血分之品。不能斩
关取胜。而桃仁大黄。犹以力缓而难膺重寄。故必资水蛭虻虫。方能直入血道。峻夺其邪。
转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