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煮作稀糜。留恋中
焦。方得引邪上涌而出。栀豉汤吐虚邪。此方以吐实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目录>下集

<篇名>五苓散

属性:茯苓 猪苓(去皮)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多饮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阳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两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
证。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气。以其有里证。故用苓泽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趋。势必上泛。故用白术奠安
太阴
。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汤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调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
四布。上输下注。热解津回。则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饮水。有类白虎加人参证。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盖白虎主治阳明经热。五
苓主清太阳府热。白虎证脉洪大。是表证已解。五苓证脉浮数。表证未解。以此为辨。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
与生
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
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



<目录>下集

<篇名>猪苓汤

属性: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十合。日三服。
同属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之证。太阳从寒水化气。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术之甘温。以宣
阳而
输精。阳明从燥土化气。故宜猪苓汤主滑石阿胶之凉降。以育阴而利水。但利小便。还宜相
人之津液。若阳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虚。便不宜重虚其津液也。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何以亦主猪苓汤。盖咳渴呕烦不得眠
。得
之下利之后。是阴津下迫。阳邪上逆。主猪苓汤育阴利水。正以少阴肾与太阳膀胱。一脏一
腑。相为表里。急引少阴之邪。从府而解。则下利得止。而热去津回矣。



<目录>下集

<篇名>文蛤散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不从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热被却而不得去。阳无出路。弥更益
烦。
水客皮肤。肉上粟起。阳气为水邪所格。故欲饮水。反不得饮。五苓散宣阳逐水则有余。育
阴散热则不足。独任文蛤一味。可以两收散热导湿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复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热导湿。免致增逆矣。而表阳
不宣。水无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则仍取五苓宣阳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目录>下集

<篇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此方主治太阴湿困。而膀胱之气。不行。经云。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
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此汤主之。按心下逆满。乃伏饮搏膈。至于气冲头眩。则寒邪
上涌。助饮为逆。饮本阴邪。故脉见沉紧。脉沉不宜发汗。误汗则阳益不支。而身为振摇。
故以桂枝茯苓。扶阳化饮。而加白术甘草。伸太阴之权。以理脾而胜湿。脾乃能为胃行其津
液。而膀胱之气始化也。
再按金匮用此方以治痰饮。其一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盖治痰饮大法。当以温药和之。温则脾阳
易于
健运。而阴寒自化。白术茯苓虽能理脾而胜湿。必合桂枝化太阳之气以伐肾邪。而通水道。
方能取效。



<目录>下集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茯苓 桂枝(各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
苓为治水
之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
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
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