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木通汤调下六一散。
前条以羌活木通汤,双解太阳;此条又以滑石、木通,分利阳明。
通苓汤
木通 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淡竹叶 甘草 麦门冬 此方通利小便,家秘加川连,清心胃之热;加桔梗、黄芩、石膏清肺胃之热;加生地、黄 柏、知母,清肾火以滋真阴;气化不及,加人参以助肺气。
羌活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黄柏 泽泻 茯苓 广皮 甘草 此方散表胜湿,兼用泽泻、黄柏清利下焦,极得表里分消之妙。
八正散
车前子 瞿麦 蓄 滑石 山栀 甘草稍 木通 大黄 前后热结,二便不利者,用此方。家秘加通草、枳壳,其力更专。
导赤各半汤
见发热。
导赤散,治血热小便不利者。今合泻心汤则气血兼清,且木通、川连同用,引心火下通小 便;生地、川连同用,凉心血而心火自清。人但知川连凉心火,而不知心主血,同生地其功乃全。
清肺饮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花粉 玄参 薄荷 甘草 利小便莫如清肺,此方不用利小便药,然深得利小便法。
平胃四苓汤
即平胃散合四苓散。
利小便忌燥药,今因中焦水饮痞塞混浊,故用辛散,亦利水一法也。
生脉补中汤
即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方以生脉润津液,补中助气化。家秘加 车前子,其效更速。
生脉建中汤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白芍药 桂枝 甘草 上方以生脉散与补中汤同用,此方又与建中汤同用,一以益气,一以滋血,开二大法门。
白虎汤
见口渴。
阳明燥热,则肺受火制。此方清上焦燥火,则小便自利。
清燥汤
桑叶 石膏 甘草 人参 阿胶 杏仁 麻仁 麦冬 枇杷叶 此方详注喘逆门。石膏与杏仁同用,清肺火,佐以阿胶、麦门冬润肺燥;火伤气旺;益以 人参、甘草;肺燥大肠亦燥,佐以麻仁,则下焦火泄,小便自利。
金匮肾气丸
生地 牡丹皮 泽泻 猪茯苓 山茱萸 山药 车前子 附子 肉桂 手少阴心主火旺而小便不利,用导赤各半汤;足少阴肾经火旺而小便不利,用知柏六味 丸;足少阴肾经火衰,而小便不利,用此方以补水中之火。一方治热极小便不利;一方治 水虚小便不利;一方治火虚小便不利。外感小便不利,不应列入火衰方法,此因外感互发内伤也。
大陷胸汤
见结胸。
陷胸汤丸,原非利小便方法。今因结胸症,见小便不利,治结胸,即是利小便。
茵陈蒿汤
见发黄。
先小便不利而身黄,利小便则黄退。身黄而小便不利,清湿热,则身黄退,而小便自利。
柴胡桂枝干姜汤
见寒热。
因表邪而小便不利,先散表邪。今以少阳症兼见太阳,故用此方。
真武汤
见腹痛。
【目录】卷四【篇名】大便秘结属性:大便秘结,杂症门有实秘、虚秘、风秘、冷秘、热秘、气秘、血枯之分;外感门,症分表未 解、半表半里、表已解、表邪传里,治分应下、急下、微下、大下、可下、未可下、不可 下、俟之蜜导等法。如表汗未出,表症尚在,病在胸前,脉浮身热,脉细不数,脉伏不出,
面赤烦躁,胸前食滞,久病多汗,血竭津竭者,不可下。身无大热,手足多汗,便硬腹胀,
身无表邪,欲便而不得便,时转臭气下,口燥咽干,渴而消水,大便久结,常胀满,舌苔黄 焦,腹中作痛,应急下,皆用大承气汤。然仲景下法,既详此条之中,复详于自汗门内,良 以下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彻,必自汗多汗表邪方解,互注参玩,庶不差误。若大便不通,
脐腹胀痛,表症在而里症尤急,不得不下者,止用大柴胡汤,双解表里。如热轻结少,津液 干涸,便闭不通,腹胀未满,不转臭气者,宜微下,止用小承气汤。若大便不通,腹不胀 满,未欲大便,即大便闭结,俟之有热无结,不转矢气者,宜俟之。津液不足,大便干结,血枯 热微者,宜生津养血,外用蜜导。上部胸胃无热,不耐承气苦寒,下部大肠热结,下用胆汁 外导。是以大便闭结,惟以表邪之解与未解,里热之结与不结,汗之多与不多,身表之热与 不热,下症之急与不急,屎之硬与不硬,津液之干与不干,脐腹之痛与不痛,脉之数与不 数,以别可下、不可下、微下、急下、俟之导之之法也。
伤寒脉阳微而汗少,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
此条言汗出太多,则阳液竭绝于里,名亡津液,大便因硬,非言阳火虚寒也。
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 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此申明上章汗下亡津液,胃中干燥,内实,大便难,此名阳明里症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