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7-伤寒大白-第46页

胃,对症之药。
\x导痰汤\x 见似疟。
痰结上焦,用二陈汤。若痰结中焦,用此方上消下行。
\x栀子豆豉汤\x 见懊 。
\x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x 即柴胡二陈汤。
小柴胡汤,不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苓汤;去黄芩加茯苓。名柴胡二陈汤。总之,热痰凝 结,以半夏黄芩同用;水饮凝结,则去黄芩而以半夏茯苓同用。
<目录>卷三<篇名>胁满属性:胸胃皆在中。胁肋在身之侧。故胁肋之症,在杂症门,以肝胆肺三经所主;外感门,一惟少 阳,盖表邪传里,必由胸以至胁,故胸满多是表症,腹满方是里症,若满胁痛,皆是半表半 里之症。然伤寒发热胁满痛,亦有兼太阳阳明表邪者,故无汗脉浮,恶寒胁痛,先用羌活柴 胡防风汤,发散表邪,然后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枳壳、桔梗、山栀、青皮治之。若有 痰饮内结,再加豁痰药。另有一起,即从少阳发寒热,或两肋或一肋刺痛,甚则痛极而死,
此感时行燥热,伏积于中,又被风寒外束,郁于少阳,名肋刺伤寒。又名沙胀是也。若无汗 恶寒,脉浮紧,先用羌活败毒散发散表邪,随用小柴胡汤加山栀、青皮、苏梗、木通,疏散少 阳。若是燥热,加知母、石膏,则汗出邪散。不愈,刺委中三里,并刺十指出血,即名放沙 法。另有胁痛,寒热,又见咳嗽气逆,此肺受外邪,名金邪入木。又有胆经有火,刑克肺 金,名木火刑金。此二症最重,初起发热,脉浮无汗者,防风泻白散加枳壳、桔梗;若无 汗,恶寒身痛,有表症者,加羌活、柴胡,先散表邪;若有汗脉沉数,用黄芩泻白散,合栀 连枳桔汤;若燥热流年,重加知母、石膏。即见少阳胸胁痛症,亦是金邪入木,仍以肺邪为 重,当清肺燥,禁用辛温;若无肺经喘咳之症,则单治少阳。按外感胁痛,最重刺肋伤寒,
以时行厉气,害人最速,宜详岁运何气司政。余故分详少阳胁痛、肺邪胁痛二条。其下手认 症处,以不咳嗽为少阳,以咳嗽为肺邪;以左胁痛为少阳,以右胁痛为肺邪。其认脉处,以 左手脉病为少阳,以右手脉病为肺邪。其论治法,以脉浮身热无汗,先散表;以脉沉里热,
时时有汗,清里热。其有服发汗之药,汗大出,邪不解,表药中重加黄芩、山栀、枳壳、青 皮以清少阳,重加知母、石膏、枳壳、桑皮以清肺邪。又有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重用木 通、苏梗疏通经络,得和解之力而愈者。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加入和解方中,以治无 汗胁痛身痛,汗必出,痛必减。以木通通窍,苏梗疏散耳。余尝以木通、苏梗、各五钱煎汤,
治发热胁痛,多有发 痧而愈者。按此二味药未尝治痛,今以之疏通经络,则不痛矣。按此 二味药未尝主发 痧,今以之疏通经络,则邪散而 出矣。
太阳病,十日外表已解也。若胸胁痛,小柴胡主之。若脉浮者,仍与麻黄汤。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
太阳病十日外,胸胁痛,是邪传少阳,当用小柴胡汤。设脉浮者,尚是太阳表脉,尚宜散 表。若四五日身热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则热邪内传,当用小柴胡汤,去半夏辛温,易天花粉润渴。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不得利。今反利,知 误以丸药下之。先以小柴胡汤以解表,后加芒硝汤主之。
十三日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微利。此本柴胡症,未应利而利,必误下而然。故先解表,
后用芒硝治潮热。
传经热邪,胁满干呕,大柴胡汤主之。
传经热邪,当用攻里。今因胁满干呕,尚非承气汤症,故用大柴胡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 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十枣汤主之。
太阳症表解, 汗出,发作有时,形容里症可攻。心下痞硬,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的,
是无寒热短气之实症。即其头痛,亦是悬饮上攻头痛,故用十枣汤。夫小青龙汤,治冬月 太阳表症,干呕胁痛也;小柴胡汤,治少阳寒热干呕胁痛也;十枣汤治表邪已解,痰饮内 结,干呕胁痛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小柴胡汤主之。
潮热,阳明里症,法当清下。今以大便溏,小便自可,则里无结热,且见胸胁满。尚是柴胡汤症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主之。
胁下硬满,不大便,理宜下矣。然呕而见舌上白苔,尚是小柴胡汤症。
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者,属少阳。
胁满,少阳也;干呕,少阳也;往来寒热,少阳也。言属少阳,小柴胡汤也。
\x羌活柴胡汤\x 羌活 柴胡 防风 枳壳 青皮 甘草 胁痛无汗,脉浮,恶寒身热,为太阳、少阳,故用此汤。家秘用苏梗、木通,取通则不痛也。
\x小柴胡汤\x 见寒热。
此方治少阳胁痛。若见太阳表邪,加羌活;阳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 栀、青皮、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