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者五积散,重 者四逆汤。
无脉者,通脉四逆汤,使阴退而阳复也。
阴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脉沉细而急者,四逆汤;无脉者,通脉四逆汤、阴毒甘草汤,脐中葱熨,
气海、关元着艾,可灸二三百壮,仍用温和补气之药通其内外,以复阳气。若俱不效,死证也。
凡伤寒,阴证难看。凡看伤寒,惟阴证最难识。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 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 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 切当。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急与五积散一服,
通解表里之寒,随手而愈。但更有沉寒之甚,须用姜、附以退之,秘之勿泄。脉虽洪大,按之无力 者,
重按全无,便是阴证。
凡治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阳毒伤寒,服药不效,斑烂皮肤,
手足皮俱脱,身如涂朱,眼珠如火,燥渴欲死,脉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黄石膏汤主之。
凡看伤寒,须问病患有何疼痛处,所苦所欲,饮食大便,并服过何药。问有吐蛔者,虽有大热,
忌下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干姜理中汤加乌梅二个煎服。
蛔安,却以小柴胡汤退热。盖蛔性闻酸则静,见苦则安故也。
凡看伤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吴茱萸汤、理中、真武汤之类,看轻重用,
切忌凉药。杂病亦然。或用甘温药补元气,四君子汤加附子一片。血虚,用仲景八味丸。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篇名】伤暑属性: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 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 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篇名】急下急温属性:凡言急下,盖病热已迫,将有变也,非若他病,尚可少缓。如少阴属肾水,主口燥咽干而渴,
乃热邪内炎,肾水将绝,故当急下以救将绝之水。如腹胀不大便,土胜水也,亦当急下。阳明属土,
汗多热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满痛以为土实,急当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目睛不明,
肾水已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须急下之。少阴急温有二证,内寒已甚,阳和之气欲绝,宜急温 之无疑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欲绝,青色,心下必痛,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汗出不解,腹满痛,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微,急温之,四逆汤。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篇名】诸方属性:
羌活冲和汤
治太阳无汗,发热头痛,恶寒脊强,脉浮紧。又治非冬时天有暴寒中人,亦 头痛,恶寒发热,通宜此汤治之。(以代麻黄汤用,太阳经之神药也。)
羌活(钱半) 防风(一钱) 苍术(钱半) 黄芩(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钱) 生地黄(一钱) 细辛(五分,不可多)
上水二钟,煎至八分,热服,温被盖覆取微汗。湿土司天,加苍术一钱半;天久淫雨,亦加。
如渴,加石膏三钱,知母一钱;不渴,不加。
太阳伤风,有汗,脉浮缓。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半) 白术(一钱半) 黄芩(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 钱) 生地黄(钱半) 川芎(五分)
上如前煎法。若一服汗还未止,加黄 一钱五分,芍药一钱。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药 各一钱。
葛根汤
治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脉带弦浮而发热。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 利,此汤并主之。
葛根(一钱) 甘草(二钱) 麻黄(二钱,去节,汤泡二次)
上水二钟,姜四片,枣二枚,煎服,微覆取汗。
解肌汤
治瘟病天行,头痛壮热,春感青邪,发热而渴,不恶寒。
葛根(二钱) 桂枝(二钱) 黄芩(一钱) 芍药(一钱) 麻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上水二钟,枣二枚,煎服。如不解,再取汗。
独活散
治伤风、温热等病。
羌活 独活 枳壳 防风 黄芩 麻黄(汤泡二次) 人参 甘菊花 甘草(炙) 茯苓 蔓荆 子细辛(各一钱) 石膏(二钱)
上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前煎法。
败毒散
治伤风,温疫,风湿,头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壮热,项强,目睛疼,寻常风 眩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