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可遽详也。朱
氏活人书可见。其略云。足太阳膀胱。起于目内 。上头。连于风府。
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
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足太阳经
所过处。今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疼。其尺寸脉俱浮者。故知太阳经
受病。此其大略也。
问曰。阳明经何如。朱氏曰。足阳明胃之经。从鼻起。挟于鼻。络
于目。下咽。分为四道。并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于身。盖诸阳
在表。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患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其脉
尺寸俱长者。故知阳明经受病。
问曰。少阳经何如。朱氏曰。足少阳胆之经。起目外 。(外当作
锐)络于耳。分为四道。下缺盆。循于胁。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
营百节。流气三部。故病患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
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受病也。
问曰。太阴经何如。朱氏曰。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
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患腹满而嗌干。其脉尺寸俱沉细者。知太
阴经受病也。
问曰。少阴经何如。朱氏曰。足少阴肾之经。其脉起于足小趾之
下。斜趣足心。别行者入跟中。上至股内后廉。贯肾络膀胱。直行。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入于少阴之经。
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又经发汗吐下以后。脏腑空虚。津
液枯竭。肾有余热亦渴。故病患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少
阴受病也。
问曰。厥阴何如。朱氏曰。足厥阴肝之经。厥者尽也。灵枢经亥
为左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曰厥阴。夫阴尽为
晦。阴出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其脉循阴器而络于舌本。脉
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囊缩。凡病患烦满而
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者。知厥阴经受病也。
问曰。六经之脉状何如。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
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
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问曰。阳明厥阴之义何也。素问七十四篇曰。阳明何谓也。岐伯
曰。两阳合明也。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目录>卷四

<篇名>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

属性:雍曰。自此以下。皆仲景本论。更不设问。恐滋繁言。第曰仲
景曰。继则又曰而已。其他书所言。及有疑者。方设问以答之。本
论有仲景原答问者。则首曰仲景问曰是也。其次并根据仲景本论。
先后不复易云。
仲景曰。脉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又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又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谓浮而缓)者。名曰中风。
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王叔和曰。太阳病。脉浮而数。可发其汗。属桂
枝汤。
又曰。太阳病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证。汗出恶寒。亦属桂
枝。常颖士器之补治论曰。汗出恶风。宜桂枝汤。无汗恶寒。宜麻黄
汤。雍曰。中风伤寒二证。本以有汗无汗而分。桂枝麻黄二汤。亦分
有汗无汗而用。故汗出亦有恶寒者。亦属中风。王叔和亦用桂枝。不
以恶寒而改用麻黄者。谓其有汗也。
问曰。太阳一经。何其或有汗或无汗也。雍曰。系乎营卫之气
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亦以内外和谐而后可行也。风邪之气。中
浅则中卫。中卫则卫强。卫强不与营相属。其 悍之气。随空隙而外
出。则为汗矣。故有汗者。卫气遇毛孔而出者也。寒邪中深。则涉卫
中营。二气俱受病。无一强一弱之证。寒邪营卫相结而不行。则卫气
无自而出。必用药发其汗。然后邪去而营卫复通。故虽一经。有有汗
无汗二证。亦有桂枝解表麻黄发汗之治法不同也。仲景论营卫和不
和。俱见于后。
千金曰。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
仲景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
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常器之曰。宜辨中风伤寒。有汗无汗。用麻黄
桂技二汤。孙真人曰。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又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
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