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也。
秘方
凉血为主。
四物汤(凉血) 黄芩(凉肠) 枳壳(宽肠) 槐角(凉血生血) 升麻
秦艽白术丸
秦艽(去芦)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各一两) 归尾(酒洗) 桃仁 大黄(各一两)
白术 泽泻(五钱,渗湿) 枳实(麸炒,泄胃,五钱) 地榆(三钱止血)
上面糊丸,梧子大,空心汤下百丸,以饭压之。
气滞加槟榔木香;湿热胜加黄柏。
又云∶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
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 泽泻 枳子(二两) 皂角仁(烧) 地榆(一两) 饭丸。
脉痔血
自肛门,另作窍出。
乌头(炮去皮尖) 连(各一两) 丸服。
又
荆芥 槐花 石菖蒲(各一两) 丸服。
酒痔
黄连(酒浸酒煮) 酒丸饮下。
痔血不止
检KT 根(灰空心下)。又干丝瓜一枚,连皮子烧存性,酒下二钱。
又方
耳接 川归(一两) 黄柏(二两) 乌龟(一个酒煮干为度,日干为末,)蜜丸皂子大。
皂角散
治痔漏脱肛。
黄牛角腮(不切) 蛇蜕(一条) 穿山甲(七片) 皂角(一枚)
上并切,瓷瓶泥固候干,先以小火烧烟出,方以大火 红,出冷,研细。胡 桃酒下,临睡分出虫五更却以酒下二钱。
洗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 先熏后洗。
又
天仙子 荆芥 蔓荆子 小椒 煎洗。
敷
木鳖子 五倍子 末敷肿处。
又
麝香 脑子 朱砂 研入生田螺内,待成水抹头不拍遍以干收为度。
又
好蜡茶细末,入脑子同研,津调纸花粘贴除根,后方贴之∶白矾(枯二钱、
生二钱) 乳香(三钱) 真香 俱同研为膏纸花贴。如便秘,当归枳壳汤下三黄丸。
又
木槿花(阴干或叶) 专封痔口能干。
腐痔核(化为水) 硼砂(火 ) 轻粉 芦干石( ) 或加信石( ) 以朴硝洗净,
辰砂敷外四围,点核上。
肠风塞药
芦干石( 便淬) 牡蛎粉
脱肛洗方
理省藤 桑白皮 白矾 煎汤洗。
【目录】卷之下【篇名】疮疡(二十)
属性: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内,故先疏通,以绝其源。
脉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于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俱无证,知其在经,当和荣卫。
浮者宜行经,黄芩、黄连、连翘、人参、木香、槟榔、泽泻、黄柏,在上半加枳壳。
沉者,里,疏通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痛当归、黄 止之。
缓者,身重当除湿。
大者心脉有热。
弦者,眩运,当去肝风。
涩者,气滞血虚。
弦细为膀胱寒水,小便溺多,宜泻寒水。
盖疮疡诸症,皆营(营运也)气偏盛,助火邪而生,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
故从虚而出经络也,如太阳经从背而出,少阳虚从鬓而出,阳明虚从髭而出,
督脉虚从胸而出。微湿则痒,热甚则痛,又甚则痛,血虚则痛甚。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逆而不行,其原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 营气之下行也,其在外盛则内行。)
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原在里,发于表。)
治法
外者宜辛凉发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内者,宜苦寒下之,三黄、
玉烛是也。中者,宜调经凉血等是也。
肿疡宜解毒下之,溃疡宜托里补之。
如显经宜加通经之药。
夫邪气内搐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
疮家呕吐有二,凡肿疡年壮谓伏热在心,宜降其火。如溃疡年老谓虚,宜大补之。
内疏黄连汤
治呕吐 ,发热,脉沉而实,肿哽色不变,根深,脏腑秘涩。
黄连 芍药 川归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木香 槟榔 甘草 连翘 便秘加大黄。
复煎散
治肿 于外,根 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宜托之。
地骨皮 四君子汤 桂 川归 芍药 黄芩 防风(二两) 黄 防己(一两) 热加黄连 上以苍术一斤,水五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便秘加大黄。
黄连消毒汤
治一切疮疽背脑。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 地黄 知母(四钱) 羌活(一钱) 独活 防风 本 归 尾桔梗 连翘(四钱) 黄 人参 甘草(三分) 苏木 泽泻(二分) 防己(五分)
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使气血先实则脓如推出也,即前方加大黄、五加子。
验方
有人五十,形实,背生红肿,近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呕食。正冬月。
又
有妇七十,好酒形实,脑生疽,脉急切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