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42-临证指南医案-第36页

桂苓饮。
又 前用甘露饮。淋浊已止。而头晕左肢麻木。胃脘腹中饥则欲痛。咽喉中似有物粘着。咳咯 咽饮不解。诊脉左劲右濡。据症是水弱木失滋涵。肝阳化风。过膈绕咽达巅。木乘胃土。阳 明脉衰。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脘腹中痛。得食则缓者。胃虚求助也。今壮年有此。已属痱中 根萌。养肝肾之液。以熄虚风。补胃土以充络脉。务在守常。勿图速效。可望全好。
制首乌 苁蓉 天冬 杞子 柏子霜 茯神 菊花炭 青盐 红枣肉丸服四钱 晚服猪肚丸方。
某 膏淋浊腻。湿热居多。然亦有劳伤肾伤。下虚不摄者。今以酒客。腹中气坠。便积。苦辛寒分消治。
黄柏 茯苓 萆 海金沙 川楝子 青皮 防己 蚕砂 汪 脉左坚入尺。湿热下坠。淋浊痛。(阴虚湿热)滋肾丸。
周(二二)便浊茎痛。 滋肾丸(三钱)
吴(二四)久疮不愈。已有湿热。知识太早。阴未生成早泄。致阳光易升易降。牙宣龈血。为浊为遗。欲 固其阴。先和其阳。仿丹溪大补阴丸。合水陆二仙丹。加牡蛎金樱膏丸。
黄 舌白气短。胸中痛。目暗。微淋。乃阴虚于下。气阻于上。暂停参剂。早上服都气丸三钱。晚服威喜丸二钱。
叶(三八)脉数形瘦。素有失血。自觉气从左升。痰嗽随之。此皆积劳。阳气鼓动。阴弱少制。六味壮水 和阳极是。近日便浊。虽宜清热。亦必顾其阴体为要。
生地 丹皮 甘草梢 泽泻 山栀 黑豆皮 某 阴虚。湿热在腑为浊。六味去萸加车前牛膝黄柏萆 。
某 遗由精窍。淋在溺窍。异出同门。最宜分别。久遗不摄。是精关不摄为虚。但点滴茎中痛痒。
久腹坚满。此属淋闭。乃隧道不通。未可便认为虚。况夏令足趾湿腐。其下焦先蕴湿热。热阻 气不流行。将膀胱撑满。故令胀坚。议理足太阳经。五苓散。
某(四五)淋浊。溺短涩痛。先通阳气。(下焦阳不流行)
萆 (三钱) 乌药(一钱) 益智(五分) 赤苓(三钱) 远志(四分) 琥珀末(五分)
萧(四一)脉沉淋浊。(心火下陷)厘清饮加山栀丹皮茯苓猪苓。
某(二三)淋浊。小便不利。当清利火腑。 导赤散生地用细者加赤苓瞿麦。
黄 心热。下遗于小肠。则为淋浊。用药以苦先入心。而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既已得效。宗前议定法。
人参 黄柏 川连 生地 茯苓 茯神 丹参 桔梗 石菖蒲 王 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心火下陷。阴失上承。故溺浊不禁。
人参 川连 生地 茯神 柏子仁 远志 某(氏)气闭成淋。(气闭)
紫菀 枇杷叶 杏仁 降香末 栝蒌皮 郁金 黑山栀 又 食入痞闷。小便淋痛。照前方去紫菀黑栀加苡仁。
某(三四)小溲短赤。带血。(膀胱热血淋)导赤散加琥珀末五分赤茯苓。
胡(三五)热入膀胱。小溲血淋。茎中犹痛。非止血所宜。议用钱氏导赤散。加知柏以清龙雷。
许(十八)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
芦荟 山栀 郁李仁 红花 当归 酒大黄 龙胆草 丹皮 又 血淋未已。用坚阴清热。
小生地 粉丹皮 黄柏 知母 淡竹叶 山栀 祝(五四)中年以后。瘦人阴亏有热。饮酒。湿热下坠。精浊痔血。皆热走入阴。则阴不固摄。前方宗丹 溪补阴丸。取其介属潜阳。苦味坚阴。若用固涩。必致病加。(精浊阴虚)
水制熟地 龟版胶 咸秋石 天冬 茯苓 黄柏 知母 猪脊筋捣丸。
范(二五)精走浊淋。脊骨生热。属阴虚。胃弱勿用腻滞。
龟腹甲心 覆盆子 五味 归身 鹿角胶 秋石 芡实 金樱膏丸。
戈(四五)脉左细劲。腰酸。溺有遗沥。近日减谷难化。此下焦脏阴虚馁。渐及中焦腑阳。收纳肝肾。勿 损胃气。(肾气不摄)
熟地 杞子 柏子仁 当归身 紫衣胡桃 补骨脂 杜仲 茯苓 青盐 蜜丸。
某(六五)六旬有五。下焦空虚。二便不爽。溺管痹痛。姑与肾气汤主治。肾气汤细绢滤清服。
朱(三六)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阴精既损。肾气不收故也。
咸苁蓉 柏子仁 杞子 大茴 牛膝 茯苓 某 淋浊经年。阳损腰痛。畏冷。
熟地 杞子 鹿角胶 巴戟 杜仲 柏子仁 湖莲 芡实 叶(二七)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据述病。溺出混浊如脓。病甚则多。或因遗泄后。浊痛皆平。或遗后痛 浊转甚。想精关之间。必有有形败精凝阻其窍。故药中清湿热通腑。及固涩补阴。久饵不效。
先议通瘀腐一法。考古方通淋通瘀。用虎杖汤。今世无识此药。每以杜牛膝代之。(败精浊瘀阻窍)
用鲜杜牛膝根。水洗净。捣烂绞汁大半茶杯。调入真麝香一分许。隔汤炖温。空心服。只可 服三四服。淋通即止。倘日后病发再服。
又 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导赤等方。因热与湿俱属无形。腑气为壅。取淡渗苦寒。湿去热 解。腑通病解。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