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缺寒热两端。后人又加寒热二剂。足成十二剂医者但熟七方十剂之法。便可
以通治百病。
大方
病有兼症。邪有强盛。非大力不能克之。如仲景之大承气汤。大青龙汤。一汗一下。皆取其分两重。药味多胜于小
承气小青龙也。学人可以类推。
小方
病与兼证。邪气轻浅。药少分两轻。中病而止。不伤正气。如仲景小承气之微下小建中。小温经之微温。小柴胡之
微散。皆取其中病而止。力不太过也。余仿此。
缓方
虚延之证。剽劫不能成功。须缓药和之。有以甘缓之者。炙甘草汤。四君子汤。治虚劳是也。有以丸缓之者。乌梅
丸治久痢是也。有多其物以牵制使性不得骋而缓治之者。薯蓣丸治风气百病。侯氏黑散。填补空窍。须服四十九日是也。
有徐徐服以取效。如半夏苦酒煎。徐徐呷之。甘蜜半夏汤。徐徐咽下是也。
急方
病势急。则方求速效。如仲景急下之。宜大承气。急救之。宜四逆汤之类。盖发表欲急。则用汤散。攻下欲急。则
用猛峻。审定病情。合宜而用。
奇方
单方也。病有定形药无牵制意取单锐。见功尤神如仲景少阴病。咽痛。用猪肤汤。后世补虚用独参汤独附汤。又如
五苓五物三物七气皆以奇数名方。七枚五枚等。各有意义。然奇方总是药味少。而锐利者也。
偶方
偶对单言。单行力孤不如多品力大。譬如仲景用桂枝麻黄则发表之加大。若单用一味。则力弱矣。又如桂枝汤。单
用桂枝。而必用生姜以助之。是仍存偶之意也。肾气丸桂附同用。大建中椒姜同用。大承气硝黄同。用皆是此意。
复方
重复之义。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则化合数方而为一方也。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两方相合。五积散是数方
相合又有本方之外。别加药品如调胃承气汤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再加麻黄防风白术枳壳浓朴为通圣散。病之
繁重者。药亦繁重也。岐伯言奇之不去则偶之。是复方。乃大剂。期于去病矣。又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
温凉。反从其病也。夫微小寒热。折之可也。若大寒热。则必能与异气相格是以反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
异是七方之外。有反佐之法。
补可扶弱
先天不足。宜补肾。六味丸肾气丸二仙胶之类是也。后天不足。宜补脾。四君子归脾汤。补中汤之类是也。气弱者
宜补肺。人参是也。血弱者宜补肝。当归是也。神弱者宜补心。枣仁是也。再审阴阳轻重治之。则妙于补矣。
重可镇怯
怯则气浮。重以镇之。有四等惊气乱。宜琥珀至宝丹之类。恐气下。宜二加龙骨汤。磁珠丸沉香。怒气逆。宜生铁
落饮。芦荟丸。滚痰丸之类。虚气浮。宜安神丸之类。其余代赭石汤风引汤之类。皆当推究。
轻可去实。
风寒之邪。中于人身痈疮疥痤。发于肢体。宜轻而扬之。使从外解。仲景用麻桂。今人用人参败毒散。香苏饮。香
茹白芷薄荷荆芥之类。又小柴胡。为和散之总方。加减用之。可以和营卫而去诸邪。当类推焉。
宣可去壅。
头目鼻病。牙噤喉塞。实痰在胸。水火交结。气逆壅满。法宜宣达。或嚏或吐。或令布散。皆谓之宣。取嚏如通关
散。取吐如胆矾甘草薄荷。令其布散。如越鞠丸逍遥散之类。又如四逆散丸。气丸皆是散意。
通可行滞
火气郁滞。宜用通剂。利其小便滞于气分者。用木通滑石。六一散之类滞于血分者。用防己导赤饮。五淋散之类。
凡味淡者。皆利小便。得金水之性也。凡药白皮通茎皆利小便。象三焦之纹理也。
泄可去闭。
邪盛则闭塞。必以泄剂。从大便夺之。备急丸泻寒实。承气汤泻热实。葶苈泻肺汤。是泄其气桃仁承气汤。是泄其
血。十枣汤泄水。秘方化滞丸攻积由此求之。凡宜破利者。皆泄之类。
滑可去着
着谓留而不去也。
痰粘喉。溺浊淋。大肠痢等症。皆是。宜滑泽以涤之。瓜霜冬葵子散。榆皮饮。痢症三方之类是也。
涩可固脱。
脱如开肠洞泻。溺遗精滑。大汗亡阳之类。宜用涩剂以收敛之。理中汤桃。花汤止利参 术附汤。止汗六黄汤止盗
汗固精丸天雄散止滑精。术附汤止小便。大约牡蛎龙骨海螵蛸。其质收涩。五味诃子其味收涩莲房棕灰麻黄根。其性收
涩。随加寒热气血诸品。乃为得宜。
湿可润燥。
燥者枯也。风热怫郁。则血液枯竭。而为燥病上燥则渴或为肺痿。宜人参白虎加花粉。琼玉膏。救肺汤。下燥则结。
麻仁丸苁蓉丸。肠燥则膈食。宜当归芝麻丸。筋燥则缩挛。宜阿胶竹茹汤。总之养血则当归地黄。生津则麦冬花粉。益
精则枸杞菟丝。在用者广求之。
燥可去湿。
外感之湿。宜神术汤汗之。湿泛为痰。宜二陈汤降之。湿停不溺。宜五苓散利之。胃湿宜平胃散。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