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伤寒类纂。)宋志四卷 佚〔丁氏(德用)医伤寒慈济集〕宋志三卷 佚〔李氏(大参)家伤寒指南论〕宋志一卷 佚〔杨氏(介)四时伤寒总病论〕宋志六卷 佚〔杨氏(介)伤寒论脉诀〕未见按上见于世善堂书日。

  〔宋氏(迪)阴毒形证诀〕艺文略一卷 佚汤尹才曰。熙宁中。 守宋迪。由其犹子病伤寒。不能辨其证。医见其烦渴而汗多。以凉药解治之。至于再三。遂成阴毒。六日而死。迪痛悼之。遂着阴毒形证诀三篇。(伤寒解惑论)

  〔亡名氏伤寒要法〕宋志一卷 佚〔通真子伤寒诀〕读书后志一卷 佚赵希弁曰。上题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张长沙伤寒论为歌诗。以便览者。脉诀之类也。

  〔伤寒括要〕二卷 存艺文略曰。伤寒括要诗一卷。通真子撰。

  陈振孙曰。通真子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

  按刘元宾自号通真子。是书以仲景旧论。裁为诗括。又以剩义为注。注中有所发明。朱氏活人书。多袭其语。

  诗凡一百一十二篇。每篇七言四句。末附药方三十九道。收在于朝鲜国人所编医方类聚中。较之其所自言。数实倍之。先子曰。意子仪始作六十篇。后又补之者。郑渔仲唯见其初集。故称一卷。弟坚从类聚中录出。厘为二卷。今仍着录于此。读书后志所着。似是一书。

  〔钱氏(乙)伤寒指微论〕五卷 佚宋史本传曰。钱乙字仲阳。本吴越王 支属。祖从北迁。遂为郓州人。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一旦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昌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告乃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

  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乡人感慨。赋诗咏之。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乙始以颅囟方著名。

  至京师。视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皇子病螈 。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赐金紫。由是公卿宗戚家。延致无虚日。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问其故。曰。火色直视。心与肝俱受邪。过午者。所用时当更也。王子病呕泄。他医与刚剂。加喘焉。乙曰。是本中热。脾且伤。奈何复燥之。将不得前后溲。与之石膏汤。王不信。谢去。信宿浸剧。竟如言而效。士病咳。而青而光。气硬硬。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其人祈哀。强予药。

  明日曰。吾药再泻肝。而不少却。三补肺而益虚。又加唇白。法当三日死。今尚能粥。当过期。居五日而绝。孕妇病,医言胎且堕。乙曰。娠者五脏传养。率六旬而更。诚能候其月。偏补之何必堕。已而母子能得全。又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郁李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饮之果验。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逾斗。以法啖之尽。由是虽偏废。而风骨悍坚如全人。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阚。书不靳斯守古法。时度越纵舍。卒与法会。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或得异药。问之必为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别之详。退而考之。皆合。末年变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成诀别。易衣待尽。遂卒。

  八十二。

  徐春甫曰。钱乙所着。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若干卷。(古今医统)

  〔胡氏(勉)伤寒类例〕佚〔沈氏(括)别次伤寒〕佚按上二书。见于张蒇活人书序。

  〔孙氏(兆)伤寒方〕艺文略二卷 佚〔伤寒脉诀〕佚熊均曰。孙兆。宋仁宗朝。将仕郎守。殿中丞。习通医经。内经素问。重改正刊误。又有伤寒脉诀。

  〔韩氏( 和)伤寒微旨论〕未见陈振孙曰。不著作者。序言元 丙寅。必当时名医也。其书颇有发明。

  王履曰。韩 和着微旨一书。又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此已是舍本徇末。全不能窥仲景藩篱。又以夏至前胸膈满闷。呕逆气塞。肠鸣腹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等证。视为温暑。谓与仲景三阳寒证。

  脉理同而证不同。遂别立温中法以治。夫仲景所叙三阳寒证。乃是冬时即病之伤寒。故有此证。今欲以仲景所叙三阴寒证。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不亦愍乎。虽然。 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而又适当温暑病作之际。其为惑也固宜。以余观之。其胸膈满闷。呕逆气塞等证。若非内伤冷物。则不正暴寒所中,或过服寒药所变。或内外俱伤于寒之病也。且 和但曰。寒而当温。然未尝求其所以为寒之故。能求其故。则知温暑。本无寒证矣。(溯洄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