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误之极。间有顺文随释处。毫无明畅之论。所集原方。但宗成氏旧注。所采新方。皆根据陶氏槌法。此徒尊仲景虚名。实不知仲景奥义。轻言注书。空遗世诮。

  〔卢氏(之颐)伤寒金 疏钞〕未见按上见于道古堂集名医卢之颐传。

  卷二十七

  方论(五)

  〔喻氏(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四卷 存自序略曰。尝慨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杂以后人知见。反为尘饭土羹。莫适于用。兹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触类。阐发神明。重开生面。读之快然。觉无余憾。至春温一证。别辟手眼。引内经为例。曲畅厥旨。究不敢于仲景论外。旁溢一辞。后有作者。庶不为冥索旁趋。得以随施辄效。端有望焉。穷源千仞。进求灵素难经甲乙诸书。文义浩渺。难以精研。用是参究仲景金匮之遗。分门析类。定为杂证法律十卷。

  覃思九载。拟议以通玄奥。俾观者爽然心目。合之伤寒论。可为济川之舟楫。烹鱼之釜 。少塞吾生一日之责。

  即使贻讥于识者。所不辞也。夫人患无性灵。不患无理道。世患无理道。不患无知我。古君子执理不阿。乘道不枉。名山国门。庶几一遇。气求声应。今昔一揆。是编聊引其端。等诸爝火。俟夫圆通上智。出其光华。于以昭彻玄微。与黄岐仲景而合辙。昌也糠 在前。有荣施矣。时顺治戊子岁。孟夏月。西昌喻昌嘉言甫识。

  汪琥曰。伤寒尚论篇。清顺治初西昌喻昌嘉言甫着。书凡五卷。首卷尚论张仲景伤寒大意。及叔和编次。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又驳正序例。及论春温。并驳正温疟等证。四变之妄。其第一卷,分太阳三篇。以风伤卫之证为上编。寒伤营之证为中篇。风寒两伤之证为下编。第二卷。分阳明三篇、以邪入太阳阳明为上编。正阳阳明为中篇。少阳阳明为下编。第三卷。止少阳全篇。而附以合并病坏病痰病。第四卷。三阴篇。太阴止一全篇。少阴则分前后二篇。以直中之证为前篇。传经之证为后篇。厥阴止一全篇。复附以过经不解。瘥后劳复。阴阳易病。其书实本方氏条辨之注。而复加发明。着成此编。但其以太阳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云云。此为胸有寒。是痰。复以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之真寒。亦是痰。遂于坏病之后。复增一痰病。殊悖于理。又少阴既分寒热二证。而太阴厥阴。独无寒热二证之分。又云。阴阳易外。男子无女劳复。皆于理有未妥。至其颠倒仲景原论中撰次。不待言矣。

  四库全书提要曰。尚论篇八卷。国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祯中。以选贡入都。卒无所就。往来靖安间。后又寓常熟。所至皆以医术著名。是书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文过繁难举。世称尚论篇。省文也。首为尚论大意一篇。谓张仲景着卒病伤寒论十六卷。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伤寒论十卷。

  亦劫火之余。仅得之口授。其篇目前后差错。赖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为校正。晋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共二十二篇。今世所传。乃直秘阁林亿所校正。宋人成无己所诠注。(案成无已。乃金人。此言宋人。误。谨附订于此。)二家过于尊信叔和。往往先传后经。以叔和纬翼之词。混编为仲景之书。

  如一卷之平脉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驯。反首列之。则其为校正诠注。乃仲景之不幸也。程德斋因之作伤寒钤。既多不经。王履又以伤寒例居前。六经病次之。类伤寒病又次之。至若杂病杂脉。与伤寒无预者。皆略去。定为二百八十三法。亦无足取。惟方有执作伤寒条辨。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太阳三篇。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尤为卓识。而不达立言之旨者尚多。

  于是重定此书。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盖诸家所注。至昌而始变其例矣。次为辨叔和编次之失一篇。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一篇。次为驳正王叔和序例一篇。皆不入卷数。其于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而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三阳经末。以过经不解。瘥后劳复病阴阳易病三类。

  附三阴经末。每经文各冠以大意。纲举目张。颇有条理。故医家称善本。原书自为八卷。乾隆癸未建昌陈氏并为四卷。而别刻昌尚论后篇四卷。首论温证。次合论。次真中。次小儿。次会讲。次问答。次六经诸方。共成八卷。

  为喻氏完书焉。考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重刻方有执之书。以昌此书附后。各于评点。极论昌之所注。全出于剽窃方氏。丑词毒骂。无所不加。夫儒者着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言皆是。喻氏则落笔皆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遽为定论。故今仍与方氏之书。并着录焉。

  〔喻氏(昌)伤寒尚论后编〕四卷 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