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世医得效方-第8页

一两) 白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 葛根(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不拘时。潮热头痛。生姜三片、葱白二根煎。咳嗽涎盛。
生姜三片、桑白皮七寸煎。上膈热。薄荷黄芩各少许煎。斑疮未出。加紫草楂根各半钱、葱 白 叶、
桑白皮七寸、乌梅一个煎。小儿量度多少。老人加人参倍白芍药各五钱。大段寒即热服。热 即温服。(近人以药性寒凉。不肯轻服。然治证相对。服之何妨。)
\x金沸草散\x 治风壅痰盛。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闷。痰涎不利。咳嗽 喘满。涕唾稠粘。时行寒疫。壮热恶风。有寒则汗出。风盛则解利。
金沸草(去梗三两) 荆芥穗(四两) 麻黄(去根节三两) 甘草(一两) 半夏(汤 洗七次 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桑白皮七寸、乌梅一个煎。头疼柚叶半皮。
牙疼热煎灌漱。诸风及大腑风秘。左胁刺痛。每料加枳壳一两去穣。风热结在脏腑。烦躁。
气壅腹痛。大便秘。以葱白研烂。微火炒过。布巾盛。熨脐。后加大黄朴硝薄荷各五钱服速 效。诸风发散并用。妊妇伤寒。头痛旋疼。壮热心躁。加白术人参黄芩生石膏各一两。热嗽 加 燥。
加朴硝五钱。食后服。
\x小柴胡汤\x 治伤寒四五日。寒热胸胁满痛。默默不欲食。心烦。或呕渴。或腹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过经未解。潮热未除。半表半里。非汗非 下之证。瘥后劳复昏热。妇人伤风。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故使如疟状。产后伤寒。头 疼发热。小儿寒热亦治之。
柴胡(二两去芦) 半夏(汤洗七次六钱) 黄芩 人参(去芦) 粉草(各三分)
上锉散。每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六分。食前服。腹痛去黄芩。每料 加芍药三分。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一两。不渴。外寒里热。去人参加桂三分。
温服覆取微汗愈。咳嗽。加五味子润者三钱。胸中烦。加栝蒌五钱。渴加人参栝蒌各五钱。
胁下痞硬。去枣加 牡蛎粉枳实各五钱。过经不解。日晡发热。己而微利。加芒硝五钱。引 饮有汗。加茯苓桂枝各五钱。身热脏腑微溏。加浓朴五钱。烦热,每服加白茅根二根。白竹 青一块如大指头大。麦门冬半钱。热腹疼。加白竹叶七皮、赤芍药枳壳各一钱。鼻衄。加生 地黄 \x大柴胡汤\x 治伤寒十余日。邪气结在里。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语言谵妄。心中痞硬。
饮食不下。或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口生白苔。或不大便五六日。绕脐刺痛。时发烦躁。及 汗后如疟。日晚发热。或发热汗出。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身微热者。
里实也。兼脏腑实。脉有力者。可服之。轻则柴胡。重则承气。
枳实(去穣炙半两) 柴胡(去毛芦半斤) 大黄(二两) 赤芍药(三两) 半夏(汤 洗七次 二两 上五味匀散。入半夏拌匀。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红枣一枚。或加苦竹 叶十皮。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食后临睡服。大热用苦竹沥一合。此药治伤寒内热里实。
若身 \x小承气汤\x 治伤寒日深。恐有燥屎。腹中转失气。仍可攻之。不转失气者。必初硬后溏。未可 攻之。攻之则腹满。不能食。饮水而哕。其后热。大便必硬。若腹大满不通。或阳明多汗。
津液外出。肠胃燥热。大便必硬。而谵语脉滑,吐下微烦。小便数。大便结。或下利谵语。
自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证柴胡证。烦躁心下结。至四五日虽能食。少少与承气汤和之 。令小安。
大黄(四两) 浓朴(去粗皮炙二两) 枳实(炙去穣五钱)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x大承气汤\x 治表里俱热。病势更甚者。阳明脉迟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短气。狂语如见鬼状。
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阳明里热。或吐下后不解。大便五六日 不利。日晡潮热。心胸烦热而懊 复如疟状,脉沉实。或小便不利,或腹满实痛而渴,脉实 数而沉。肠胃燥甚,留饮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呕冷液,大渴反不能饮,强饮不 能,上喘急闷者。
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二两也) 浓朴(半斤,炙,去粗皮) 枳实(一 两,炙)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先煮浓朴、枳实至一盏余,下大黄,煮取八分。去滓入硝,再 煎一沸,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x调胃承气汤\x 治诸发汗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者。或日深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溏,
腹满,郁郁微烦,先此时吐下者。或日深里热谵语,法当下之,以银粉、巴豆燥热大毒丸药 下之,致真阴损虚,邪热转甚,因而协热下利不止。及表里热,下之太早,乘虚而入,不 成结胸,但为热利不止,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脉滑数而实。诸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