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0-世医得效方-第7页

临用庶不仓惶,应验在顷刻间。不然则世 无良医,枉死者半是也。厉风初发,则宜宣泄,风毒去而病渐愈。久之,惟当幽隐林泉,根据 法 则宜外寻禁避厌禳法以除之。外此,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 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不改,病未深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将息调理,
委以良医,病无不愈。至于五味,亦可对治五脏之病,肝酸、心苦、脾甘、肺辛、肾咸,用 之中病则止;过则酸走筋,咸走血,辛走气,苦走骨,甘走肉,则无益矣。又如,所宜而治 者,肺燥咳嗽,嚼芝麻,啖油饼,疟疾脾冷,糟鲤鱼,糟藏瓜。久冷痢,野鸡、馄饨等类是 也。瓜果亦可随冷热施之,愈疾必矣。若夫炮制之法,又当以相需、相合、相反、相恶。相 需者,以桂得葱而软。相合者,磁石引针。相反者,大戟、芫花等反甘草之类也。相恶者,
如牛黄忌龙骨是也。且方中各有避忌,此亦举其略。或以甘草击起芫花之性而用者,犹在斟 量。更须甄别药味新陈,选择州土所生,采取时月,分君臣佐使,俾分两无差,炙爆炮 ,
精虔不苟,斯为治之善也。其有自恃己长,不肯访问,以意臆度,攻寒以寒,疗热以热,妄 施一匕,邀为己功。偶或中之,实非的见,不过侥幸于万一。其或不中,则十手所指,十目 所视,所谓一瓯之药,误入于咽,五脏俱裂,生可再复,可不戒之。况医者人之司命,有病 急召,慎勿以远近暑寒而拒之。若至病家,尤须敬谨,勿为他务,以败正事。给药亦量其多 寡,表汗宜四,吐下宜一,加二极矣。补药愈多愈效,余则随证为之轻重,明批汤引。病若 未愈,嘱其再来,庶病可瘳,而治有方矣。仆少而学之,长而行之,所谓治病之道尽在是矣 。(古云∶凡曰治病,推其所因,生死预定,方为医人。敬之。)
<目录>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篇名>伤寒属性:\x发汗法∶\x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时许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汤中病即已,不必尽剂。
然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盖腰以上淋漓,而腰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
凡发汗病证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令腰脚间周遍为度。
\x转下法\x 凡转下。须体认得合下之证明白。在阳明胃经。则不拘日数。过时失下。则气血不通。
四肢便厥。不识返疑是阴厥。复进热药。祸如反掌。若少阴肾经、太阴脾经。下证悉具。汤 已更衣者。止。不须尽剂。阳明病得利瘥。慎不中服补药。热气得补复成。更复下之。是重 困也。宜消息安养之。
\x取吐法\x 凡取吐。服吐药后。不大吐。则当以手指掐之。便吐矣。不吐稍增药。以吐为度。
少。病不除。明日再服吐药。可至再三。但虚人宜少吐。药力过时不吐者。啜热汤一升。以 助药力。不必尽剂。吐讫便可食。无复余毒。若服药过多者。饮水解之。
\x水渍法\x 以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令冷,如前用之。仍数 易新水。日数十易。热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热势才退则已。亦良法也。
\x葱熨法\x 以葱一束。以索缠如饼馅大。去根叶。惟存白三寸许。先以火 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
乃以热处着病患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遇一饼坏不 可熨。则易一饼。候病患醒。手足温。有汗乃止。
\x蒸法\x 以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蚕沙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
可侧手浓。上铺草席。令病患当上卧。温覆之。夏月热。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 至脚心自汗 。乃用温粉扑止汗。移上床。最得力者。蚕沙桃叶柏叶也。无蚕沙亦得。单 桃单柏叶亦得。蒴 叶亦可用。麸糠乃助添。令随多少。不用亦得。此极急则可。如治病得 愈。明年斯时。慎莫再作。再作或不治矣。
(凡煎煮药之法。须用银石器微火熟煮。不可太猛。表汗下之药。每服煎至八分。对病 药煎 <目录>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篇名>阳证属性:\x麻黄汤\x 治足太阳膀胱经发热头痛。身疼恶风。无汗而喘。阳明合病。喘而胸满。太阳病八九 日不解。以此发汗。必衄乃解。及治不得汗。发衄。阳明脉浮。无汗而喘。宜服。脉但浮无 余证者与服。若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锉散,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服。覆取微汗。夏至欲加知母半两、石 膏一两、黄芩一分。或汗出后无大热而喘者。去桂加石膏一两。春冬只根据正方。
\x升麻葛根汤\x 治伤寒时疫头痛。增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睡。小儿大人疮疹。己发 未发皆可服。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 重如石。及解伤酒膈热。口疮咽疼。
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