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7-七十二症辨治方法-第2页

似寤,阳盛阴虚主不眠;卫气夜行阴似寤,阴盛阳衰目恣瞑。
所云不眠夜不寐,所云多眠昼亦眠;伤寒得此为反候,枣仁生地把来煎。
16.渴 口干 舌胎邪热消水变为渴,邪热聚胃口应干;杯水难救车薪火,煎耗津液岂等闲。
舌乃心苗色本红,白胎黄滑强无纹;最忌肾水克心火,舌生血刺脉尤洪。
17.鼻衄 吐血鼻衄病根热迫血,妄行于鼻体汗塞;经云奔血者无汗,治法奔汗即无血。
若是七孔俱流血,伤寒红汗为准则;吐血热盛不须疑,引血归经真一得。
18.痓 瘈疭 战憟 肉瞤 筋惕原夫痓症属膀胱,头项强直背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宗筋牵引致拘挛。
目开无汗为刚痓,属阴身热葛根汤;目闭有汗为柔痓,属阴肢冷桂枝汤。
瘈疭之症热生风,风邪主动起纷飞;瘈则缩急疭伸缓,补血荣筋药带温。
战憟阴阳两相斗,乾坤摇动不聊生;邪气交争则为战,憟是邪气内争冲。
肉瞤筋惕不常有,惕者动者瞤者跳;过亡津液血枯干,筋肉失养滋为妙。
19.瘥后昏沉 食复 劳复 色复病后昏昏非醉痴,言语颠倒脉跷蹊;似疟非疟忘饥饱,余邪尚在心胞迷。
饮食过度为食复,土弱难胜谷气时;劳动再发为劳复,缘其血气未根基。
阴阳交易为色复,邪毒授受最难医;玉茎搅痛头难举,眼目昏花事不知。
妇人玉户里急重,痛连腰腹脉弦微;伤寒瘥后为危症,理中加减酌支持。
20.热入血室妇人伤感中风寒,头痛发热也恶寒;月信适来冲此症,身凉腰脊痛难堪。
昼则精明夜谵语,似疟非疟不一观;热入血室为名号,莫把杭州作汴看。
21.蛔蚘 狐惑蛔蚘即入三尸虫,肠胃虚寒求食因;甚至吃人之脏腑,四肢倦怠目常眩。
闻食即吐蛔蚘症,治法酸咸药性寻。狐惑犹豫所不决,刺入肠胃刺入心。
22.拂郁懊憹拂郁行止不如意,肢体积气由火气;懊憹喜怒不宽舒,散闷淘情求益智。
23.不仁 百合 不仁有呼为尸厥,痛痒针灸浑不知;肢体皮肉何顽梗,经络痼冷恐难医。
百合伤寒为破症,百骸受病药难聘;无复经络节次传,汗吐下法不足信。
似寒无寒不怕寒,似热无热不怕热;微食不食卧不卧,阳春一曲和皆难。
24.痰气 脚气 虚烦 伤食痰气类寒汗恶风,憎寒吐热气冲攻;头项身体不强痛,几希界限此中分。
脚气如何亦类寒,头痛心热大便难,脚膝屈弱难移动,风寒湿热发其间。
虚烦暴燥热为魔,汗下功夫岂敢劳;不恶寒兮头不痛,伤寒真似判丝毫。
伤食似寒何以知,头眩身热恶寒时;胸满腹痛兼呕吐,莫作伤寒一样医。
25.风门方法诸风肝胆木招来,六部浮弦疾病胎;风痱癔脾偏枯四,千枝万药此中栽。
血气中风难舞蹈,半身不遂卧形骸;瘫痪瘈疭搐搦作,遍身疼痛可哀哉。
经络中风忘痛痒,多因麻木肉皮顽;风中府兮神恍惚,昏迷不醒倒尘埃。
至于中脏肠堪断,痰迷心窍眼歪斜;牙关噤闭声音杳,痰涎壅盛喷唾花。
假道伐虢先锋将,乌药顺气扣关和;藿香正气无拘泥,续命汤成发表证。
万一余党未心服,防风通信和增减;最忌头摇并发直,汗雨如珠面若妆。
鼻舌喉拽锯鱼咽,水道不进命难存;中气形状象中风,脉状身冷不相同。
且无涎沫何难认,误作风医命难殂;更有许多相类处,须作风吹列调医。
中气者口角无涎沫,中风者口角有涎沫;中气脉沉缓,轻者用藿香正气散。
中风脉浮洪,重者用顺风匀气散。通关散 皂角一味为末吹少许入鼻内,有嚏可救,无嚏不治。盖肺气绝也。若口不开则筋先绝矣。亦不治。
乌药顺气汤乌药顺气僵蚕姜,枳壳陈皮芎芷详;甘草麻黄和桔梗,中风先服此为良。
夫偏身麻痹表气不顺也,故治以麻黄川芎。语言涩,里气不顺也。故治以乌药陈皮枳壳。口眼歪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故治以白芷僵蚕,喉中气急甘草可缓。肺气上逆桔梗可也。痰之为物,寒则结滞,热则流行,佐以干姜行其滞也。此治标之剂也。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紫苏臣,大腹陈皮芷术苓;桔梗半夏甘草厚,风寒暑湿各相应。
凡治风必先理气,气顺则痰自消。故用藿香正气则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天翻地覆之分定,何邪作梗耶。
续瞑汤下参附子,防风已桂麻黄使;甘草杏仁芎芍芩,不复四生反起死。
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未详其症。予谓麻黄 杏仁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治之太阳之中风。如是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痛,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 甘草四君之二也。局方用之补气,芍药四物之二也。局方用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也。皆在所必用者。风淫木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疾不单来。襟襟操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
防风通圣归荆荷,国老将军翘石膏。桔梗栀芎芩芍术,麻黄芷滑起沉疴。
夫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也,得之由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