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又一宁波人。客游闽地。
一日啖鲜荔枝百余颗。而回宁已十余年矣。患痢疾久之不愈。一医视之。谓病虽久。腹痛拒按。尚有积滞。宜下之。乃 用硝黄等药。果下宿物甚多。视之皆鲜荔枝也。下后而病霍然。可知食积肠胃。虽十余年之久。而尚能不化。仍是 原物泻出。夫痢病古称滞下。其命名可想见矣。以不吸烟之人。患是症者。宜通降行气。十之八九。至有久病纯虚。
魄门不藏。而腹不痛。或便出无度而不自知者。又当别论。总之吸烟之人。肠中积宿。愈久愈坚。岂可再用止涩耶。
或曰吸烟之体多虚。若再下之。难保不暴脱也。余曰。医家病家之所误者。只在此句。盖积滞在内。脾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胃有陈积未去。势必不能纳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现之虚象百出。若得积垢一下。胃即能纳。脾即能运。何 脱之有。但病家见此虚象。一闻宜下。无不吐舌。所以为难也。而医者当委曲开导。转危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 勿附人意漫补以杀人耳。予再请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灯。油足则灯明。油枯则灯暗。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余。因其上结。灯煤。如不从而揭去之。其灯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灯之明也 难矣。明乎此。而内本真实。外视虚象者。或峻补耶。抑降下耶。此内经所云。去菀陈则正气复是也。再小儿秋患泻痢 最 多。其症由于暑秽挟食滞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秽。内清暑邪。佐以化积之品。一二剂而即愈。其若 日久脾虚。则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药。无不应手而愈。方则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温燥。以致胃液干枯。不 能敷布于上。而为腹硬咳嗽变成疳劳之症。如芳香则宜藿香、菖蒲、佩兰叶、佛手柑等。清暑则宜鲜荷叶。鲜青蒿、
六一散、黑山栀、条芩、川连等。苦味坚肠。且以止痢也。运气则宜广皮、木香、槟榔、腹皮等。消食则宜神曲、谷芽、
麦芽、山楂、午时茶、五谷虫、鸡内金之类。健脾则宜西洋参、茯苓、炒麦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类。养胃阴则宜 石斛、麦冬、木瓜、乌梅之类。利小便则宜车前子、泽泻、滑石之类。杀虫则宜胡黄连、榧子、使君子、槟榔之类。然 必佐以甘药以诱之。使虫喜甘而求食也。儿医之治泻痢。每用葛根。观叶氏书。当知所忌。以上诸药。平淡无奇。善用 之变化无穷。秋间小儿诸病。或疳积腹硬。青筋突起。或疰夏不食。体日羸瘦。或肝强多怒多啼等症。皆可变化治之。
而药亦不出以上数味而已。盖小儿之病。多在肝脾二经。饮食果饵。伤其脾胃。脏腑柔弱。运化不逮。变生诸病。古云 伤食恶食是也。又云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真至论也。
<目录>卷上诸论<篇名>萝卜缨为治痢妙药论属性:夏秋间痢症最多。其病多由于暑秽食积而成者。萝卜治之最宜。务于冬至日。连根叶置于屋上。任其风雨霜雪 日晒。至清明收下。其内空松如缨。名曰萝卜缨。性能清暑消积。又加雨雪日晒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气。以解肠胃 之浊邪。无论赤白痢。俱极效验。而富贵之家。厌其轻贱。弃而不用。惜哉。岂知物虽贱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则 造福无量矣。盖是物至贱。存心济人者。人人可以制送。愿医者广为传说。则亦造福之一端也。
<目录>卷上诸论<篇名>痰症随宜施治论属性: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内经。无一痰字。金匮又以痰饮咳嗽同列一门。以致后世治痰。专责于肺。不知古人以肾为 生痰之本。胃为贮痰之器。理固甚精。盖肾主五液。入肺为涕。痰与涕。同为津液之化。而津液又生于胃。为水谷所 归。炼气存精。为之津液。上升肺而下输脾。则又随气营运。痰因气而周历四肢巅顶。无所不到。故内伤外感。皆能 生痰。治外感寒则温之。火则清之。治内伤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壅上宜吐。滞下宜攻。此大略也。如痰因风生。则用 轻剂疏其表。风为阳邪。从皮毛而入腠理。渐渐达于肺胃。必致水谷之精液。不能上升。因郁结而化痰。仍当从肺 窍咳出。肺位最高。故宜轻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吴氏之银翘散、桑菊饮、是也。如风已化热。热蒸胃 液而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石膏、竹叶、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则毛窍闭拒。肺气逆满。太阳之气。
无以发泄于外。宜杏苏散、麻杏甘石汤之类。热盛则佐以条芩、知母、桑皮、山栀等。如暑邪由口鼻吸受。直趋中道。
入于胃府。积滞而为热痰。宜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宣泄热邪。如湿郁于中。脾胃不克升降。壅阻为痰。务须运脾 清胃。运脾宜浓朴、干姜、腹皮、山楂、茯苓、苍术、藿香、豆蔻、橘皮之类。清胃宜竹茹、条芩、知母、甘草、花粉 之类。或加淡渗 利水之味。如湿郁变成热症。又宜透湿清热。如芩、连、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类。详见吴氏条辨。薛氏湿热病 篇。如 伤秋金燥气。消烁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养肺胃之阴。喻氏主清燥救肺汤。或佐以五汁。养阴甘凉润燥。即雪 羹之类亦是。且六淫之中。火最生痰。火有君相之别。五志之分。治肝火以苦泄。治胃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