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医而莫能愈。无奈多购方书。居然自疗。又误服辛温 之药。王孟英先生。屡谏不止。嗣因恶寒头痛。百治罔效。遂邀孟英诊之。孟英认定脉症。确系实热内蕴。非用硝黄 犀角大剂峻攻。断不能散其久久固结之邪。且邪气与正气交并。与贼寇之盘踞山谷。倚恃险阻。并有莠民为之 内应。而良善亦迫于势而从之。使非雄师大队。具排山倒海之威。既不足夺其气焰。一鼓而下。必将群哄以起。又 何能破坚击锐。权操必胜耶。抑使非秉钧轴者深结主知。太阿在握。则旁挠之议,皆得而阻之矣。纵百战百胜。精 忠贯日。如宋之张、韩、刘、岳、诸大将。又几何不功败垂成。徒扼腕咨嗟。而莫能挽救耶。噫嘻。医虽小技。而用药 生死之机关。诚有与治兵相通者。譬如王孟英之于医林。而神勇不啻四将。遇此体怯阳痿、咳嗽、痰沫、各症。直如金 人久据宋之疆土。四在疮痍。存亡系于呼吸。而内有戚友诋毁百出。外有于某扬言于族党。是又不啻秦桧汪黄之 弄权于肘腋也。使张养之暗昧不明。如宋诸君。则孟英必不能逞其伎俩。而洒泪以班师矣。虽然。孟英与养之知 交有年。观其初犹疑虑。及见方案。始出惟君怜救之言。并后伏枕恭听。大为感悟。则其中已摇摇如悬旌而不为 群议所撼者几希。然当此将信未信。不有如孟英者。一腔热血。和盘托出。独任其咎。毫不推诿。又安得回阳春于 指下哉。可见朋友交际。身命所在。剀切指陈。至于此极。尚有如喻嘉言尚论篇所云者。虽苦口赤心。唾弃一切。往 往付之东流逝水。病家岂诚不知其雄视一时耶。第当局者迷。兼以庸手装出一副规模。似阻非阻。而愚暗者。必 皆为其所中。迨燎原之火。不可扑灭。始知不信任明师之过也。悔已晚矣。况夫君臣之间。名分凛然难犯。万不能 面罄衷曲。而大奸巨憝。又从而倾挤之。不遗余力。其较难辄什百千倍于是者。此有志之士。读史至靖康之际。未 尝不废书而三叹也。
治通于兵。学涉于史。惟根柢之盘深。故枝叶之峻茂。谁谓三折肱之医。不从天根月窟中来。(淞樵评)
<目录>卷上诸论<篇名>临症必先读书论属性:俗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或曰古今元气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说误尽后学不小。似业医者。可不必 深究古法。惟求临症多耳。此医道所以日趋而日下也。盖必先读书。而胸有成见。临症始知用方之变化。若不读 书而徒临症。虽多亦奚为哉。况病有虚实。变化万端。治有补泻。方不执一。如同一发热。而热有虚实。宜温宜补。宜 凉宜泻。不读书何以知彼虚而此实。如大匠之无绳墨。不几伥伥无之耶。学人务须深究古法。循其规矩。而后见 病知源。得心应手。盖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规矩所在。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孟子 云。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规矩。而乃能生巧。予谓学医必先读书。而后临症。此物此志也。
<目录>卷上诸论<篇名>治病当悉未病论属性:古云欲知其假。先识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为要。盖人之脏腑经络气血。原本饮食传导。皆有一定之理。营 卫之循行。昼夜有常度。凭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浊。七窍之中。在上受清阳之灌注。在下司浊阴之传导。呼吸应乎 开阖。动静分乎阴阳。如脉以四至五至为常。三至二至即为不及。不及则为虚为寒矣。六至七至即为太过。太过 则为实为热矣。脉之鼓动应乎肌中。如按之未及于肌而动应皮肤者。即为浮而病应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脉 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脉始应者。即应沉而病应在里。故必先知平素之脉。而后乃能识病脉。知表里虚实之大 纲。而更推之以部位时令。细切何部之独异。则病无遁情矣。故学医者。必须先读内经。是以素问详论脏腑营卫 色脉常变。靡不精细。夫常者一定之理变者化机万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应变化之万端。如治丝而不紊也。否 则乱绪纷纷。从何而下手耶。
<目录>卷上诸论<篇名>烟痢宜通不宜塞论属性:痢之一症。古名滞下。以肠胃之中。先有积滞而后下也。痢乃后人之伪名。先贤论之详矣。今则世俗通称为痢而 治痢之法。非通即涩。方书亦复如是。近洋烟入于中国。凡食洋烟而病痢者。名曰烟痢。病患先自胆怯。必求峻补 速至。医者不知此理。每以漫补止涩而坏事。故不得不辨论之。盖吸烟之大便。每多燥结。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 者。有十余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与不吸烟者等。则其肠中之积垢。年深月久。可胜道哉。故必通之而 始安。余亲见一门子某。素有烟癖。瘾且甚大。后因署中事忙。不暇吸食。每以烟泡过瘾。病痢数月。形如骨立。腹痛 后重。一医主以下药。下黑粪如羊矢者甚多。视之皆未化之烟泡也。由是遂愈。而烟瘾亦不作矣。又一鲍姓者。先 自吸洋烟。后因歇业。戒而不吸。二年余矣。病痢困惫甚剧。无力医治。日求仙方。一日求得百部一两。众谓此物能 杀虱。岂可服一两之多。即服宜减之。病者坚信不摇。服之。腹大痛。众骇极。少顷登厕。下黑小虫数碗。病如失。自 是縻粥调养。亦不服药。胃气渐旺。身体壮盛。反逾于昔。然痢之宜下。不独食烟者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