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
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
,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
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
则
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
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
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用其气
,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
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
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
制之以急。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
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
,谓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通此五法
,乃治病之大要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各定分两
内容: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酒洗曝干
内容: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
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
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
,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曝,发散之意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根梢身例
内容: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
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
∶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
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丸散药例
内容:仲景言∶锉如麻豆大,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
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 咀也。今人以刀器锉如
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厘清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若治至高之病,
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
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
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
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糊为丸,取其易化
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
,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升合分两
内容: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 咀者,即今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
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