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不
中风。及生疔疽。 补虚长肉。甘杞子五升。无灰酒二斗。入瓷瓮内。拌搦勿碎。浸七日。
漉去子。温饮之。先以三合为始。后任性长饮。以多取效。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

〔论〕 凡味之兼甘者。即非阴阳偏至之气。枸杞根苗及实俱有甘。但根亲乎地则气寒。
苗亲乎天则气凉。惟其子本水土合德之精。而结为孕育不息之生意。所以阴中含阳。阳为生
育之元。味甘而气平。故能去虚劳。补精气也。其结实于秋。专得金气。而色却红润。是
金中有火。所谓金火合而血化者。此为最切。第用杞子者。类知其由肾润肺。而不知水脏得
金气之专。实由能润心燥而后至肾。(海藏治嗌干心痛。次乃及于引饮肾渴。)所以益肾阴者
。真有母气精专之化焉。(能润心燥。是离中有坎而血生。故下归于肾。乃得坎中有离而气
化。盖因火得金以为用。故润心燥而血生。金得火以为主。故归肾宅而气化也。)夫气不化
。则精亦不足。此红润而甘者。味固至浓。气亦甚全。味浓而益阴者。有其资生。气全而化
精者。有其资始。生精益气之说。岂其诬哉。惟本益阴。而又能化阳。虽化阳而还归益阴。
是从天气以归于下之阴。即得从地气以达乎上之阳。人身从阴中达阳者。惟肝胆为先。杞子
之由阴达阳。适合于肝。故入肝疗风而尤能明目也。
肠滑者禁用。(士材)
〔修治〕 去蒂及枯者。酒浸一宿。捣烂入药。
枸杞虫 食枸杞叶。状如蚕。作茧为蛹时。取晒干收。
味咸。气温。和地黄为丸服之。大能起阳益精。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牡荆

内容:即俗所谓黄荆条。非蔓荆也。处处有之。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如榆
而长。尖边有锯齿。五月杪间。开红紫花成穗。子如胡荽而有白膜裹之。
\x茎叶\x
味苦。气寒。
附方 九窍出血。荆叶捣汁。酒和。服二合。腰脚风湿痛不止。用荆茎于坛中烧烟。熏
涌泉穴及痛处。使汗出则愈。
\x荆沥\x
气味甘平。去心闷烦热。头昏旋晕目眩。心头洋洋欲吐。卒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
渴。除痰唾。令人不睡。治心风为第一。(贞白)化痰去风为妙药。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
竹沥荆沥姜汁合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濒湖)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
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用荆沥。(丹溪)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煎
至一升六合。分作四合。日三夜一。
〔论〕 牡荆汁冷而甜。丹溪故谓气实能食者用荆沥。参之荆叶治九窍出血。则此味似
能于阳中守阴。所以治心风推为第一。更观心虚惊悸一方
。即知其有合于离中之坎。而守其
取沥法 用新采荆茎。截数尺长。加于两砖上。烧其中间。以器两头承取。热服。又法
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其外。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木芙蓉

内容:一名拒霜。处处有之。插条即生。用叶并花根皮俱可。
味微辛。气平。性滑涎粘。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
痛。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生研
或干研末。生蜜调涂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
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效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目录>卷二十四\枳

<篇名>蔓荆子

内容: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
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
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 。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
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
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
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论〕 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
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
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