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器)
主治补虚羸。养心肺。解热毒。下热气。治反胃热哕。润大肠。(反胃噎膈大便燥结。宜牛 羊乳时时咽之。弗用人乳。有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也。)治气痢。(同荜茇煎服。一寒一热。
能和阴阳。)除疸黄。老人煮食有益。(老人因血液枯燥。恒致上热下虚。此味润枯而上热除。
即能下行以补虚矣。) 同人乳羊乳梨汁芦根汁蔗浆熬膏。时时饮之。治反胃噎膈大便燥结。
兼止消渴。 气痢。用牛乳半斤。荜茇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 下虚消渴。心脾中热。
下焦虚冷。小便多者。牛羊乳每饮三四合。(此合于冷补下热气之说) 病后虚弱。取七岁 下五岁上黄牛乳一升。水四升。煎取一升。稍稍饮。至十
髓
(黑牛黄牛 牛者良)
气味甘温。 补中填骨髓。续绝伤。平胃气。通十二经脉。 治瘦病。以黑牛髓地黄汁 白蜜等分。煎服。 补精润肺。壮阳助胃。用炼牛髓四两。胡桃肉四两。杏仁泥四两。山药 末半斤。炼蜜一斤。同捣成膏。以瓶盛汤。煮一日。每服一匙。空心服之。
胆
(腊月取黄牛青牛者)
味苦。气大寒。 腊月酿槐子服。明目(非风热者不宜用)治疳湿弥佳。 酿南星末阴 干。治惊风有奇功。 酿黑豆。百日后取出。每夜吞一枚。镇肝明目。(
白水牛喉
疗反胃吐食。 取一具。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及如阿胶黑片收之。临时旋炙。用米 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浓纸包收。或遇阴湿时。微火 烘之再收。遇此疾每服一钱。食前。陈米饮下。轻者一服立效。名正胃散。(此病至七八日 大便不通。必死。服此十痊八九。)
角
(即角尖中坚骨。一名角胎。)
味苦甘。气温。 主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燔之。酒服。(本经) 黄牛者 烧之。主血崩。大便下血。血痢。 水牛者烧之。止血崩。赤白带下。冷痢泻血。
附方 妊娠下恶血不止。龙骨散。用龙骨当归地黄炒芍药地榆干姜阿胶艾叶蒲黄。以牛 角为君。服之。 大便下血。黄牛角 一具 末。煮豉汁。服二钱。日三。神效。 赤白 带下。牛角 烧令烟断。附子以盐水浸七度去皮。等分为末。每空心酒服二钱匕。
〔论〕 牛角本筋之粹。骨之余。而 又角之精也。乃厥阴少阴血分之药。血为真阴之 化醇。肾主至阴。肝为血脏。牛属土而益太阴之脾。其角之精者烧而用之。可以和三阴之气。
更 【目录】卷三十一\兽部【篇名】牛黄内容:出陇西及晋地。凡牛生黄。则夜视其身有光。皮毛润泽。眼如血色。(或云病乃生黄 者非也)时复鸣吼。恐惧人。以盆水置牛前。伺其吐出。喝迫堕水。取出阴干百日。(无令 见日月光)如鸡黄大。重叠可揭。若百千层。轻虚气香。磨甲色透。置舌上清凉透心。是曰 生神黄。最贵。其杀死从牛角得者。曰角中黄。病死从心中剥得者。曰心黄。(初在心中如 黄浆。取得便投水中。乃硬。似碎蒺藜及豆瓣者是也。)一从肝胆中得者。曰肝黄胆黄。皆 不及生黄。又 牛黄坚而不香。骆驼黄极易得。能相乱。不可不审。
味先苦后甘。气平凉。入足厥阴少阳手少阴经。 益肝胆。清心化热。利痰定神。治惊 痫寒热。热盛狂痉。(入肝治筋病)中风失音口噤。疗小儿痫热百病。(儿禀纯阳之气。其病 皆胎毒痰热所生。肝心二经所发。此药化痰除热。清心养肝。有起死回生之力。)痘疮紫色。
发狂谵语者。可用。 凡中风入脏者。必用牛雄脑麝之剂入骨透肌以引风出。若中腑及中血 脉者。用之反引风邪入于骨髓。莫之能出。(东垣) 牛以土畜。凝结精气而为黄。犹人身 之有内丹也。故能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为世神物。诸药莫及。(仲淳) 凡 中风清心化痰热。中脏昏冒不语者。此味当为主药。 同犀角琥珀天竺黄钩藤钩茯神真珠金 箔麝香丹砂。治小儿惊痫百病。 同犀角地黄丹皮麦冬竹叶。治小儿五色丹毒。 入外科内 服药。能解疔肿痈疽诸毒。入敷药。止痛散毒如神。 小儿七日口噤。牛黄为末。以淡竹沥 化一字灌之。更以猪乳滴之。 惊痫嚼舌迷闷仰目。牛黄一粒许。研。和蜜水灌之。 小儿 积热。毛焦睡语。欲发惊者。牛黄六分。朱砂五钱。同研。以犀角磨汁调服一钱。 痘疮黑 陷。牛黄二粒。朱砂一分。研末。蜜浸胭脂。取汁调搽。一日一上。
〔论〕 牛为土畜。在卦为坤。坤阴也。阴承阳气以生物。是阳在阴中也。而阳即得阴 之气以化物。故中土味甘。无所不生。又无所不化。举戾气所钟之物。并人身为患之戾气。
无不藉之以化焉。牛以坤质。更萃气血之精明而凝结为黄。是以土德而具生化之体用。药中 之贵。莫过于此。第在肝心二脏专致其用者。何也。未木固为土之主。而又必基土以为命。
故木变风眚。有土气以归之。则风平。若心火则土之母也。有土之子气以宿之。则母自趋子 而火熄矣。此所谓益肝胆。清心化热。而水火源同。并以清心者益肾也。总之。以气血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