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必非寒凉助水之药可制,
务资此甘温补阳之剂补足元
阳,则火自退尔。补中兼泻,泻中有补,正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矧斯议者
,匪特丹溪独知,如前洁古、东垣俱谓能泻火者,亦因洞烛此理,辄言之真切,用之的确如
山石而不移焉。王氏弗知参能泻火之邪,反畏补火为忌。惟引寒热,不辩实虚,妄着示人,
深可哂也。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
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苟以王氏之言为拘,则前
王氏生者,亦何屡用而不忌
乎?如张仲景治亡血脉虚,非不知火动也,用此而补,谓气虚血弱,补气则血自生,阴生于
阳,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
治痨瘵大吐血后,亦非不知由火载血上也。用此一味煎调,而名命曰独参汤。盖以血脱,须
先益其气尔。丹溪治劳嗽火
盛之邪,制琼玉膏,以之为君;或此单熬,亦曰人参膏类。服后肺火反除、嗽病渐愈者,又
非虚火可补、龙火反治之验
欤!抑不特此而已,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耆,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
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
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
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匪但病者不惧夭枉之殃,而在己亦得以免杀人不用刀之咎矣。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黄耆
内容:\r黄耆\pj17.bmp\r
味甘,气微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有三品,治无两般。
\x木耆\x茎短理横,功力殊劣;(此为下品。)缺岁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经》不
载州土,必出
如 之贱,自产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粮也。)\x水耆\x生白水、赤水二乡
西。)白水颇胜;(此为中品。)
\x绵耆\x出山西沁州绵上,(乡名有巡检司。)此品极佳。(此为上品。)咸因地产佥名,总
待秋采入药。久留易蛀,勤曝
难侵。务选单服不歧,直如
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折柔软类绵,嚼甘甜近蜜。如斯应病,获效如神。市多采苜蓿
根假充,谓之土黄耆媒利。殊不知此坚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软味甘,易致人肥。
每被乱真,尤宜细认。夫耆者,恶白鲜、龟甲,制去头、刮皮。生用治痈疽,蜜炙补虚损。
入手少阳,入足太阴。主丈夫小儿五劳七伤,骨蒸体瘦,消渴腹痛,泻痢肠风;治女子妇人
月候不匀,血崩带下,胎前产后,气耗血虚。益元阳,泻阴火。扶危济弱,略亚人参。温分
肉而充皮肤,肥腠理以司开阖。固盗汗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托阴疮癞疮,排脓止痛
,长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补脾胃。下治伤寒,尺脉不至。是上中下、内外、三焦药也。性
畏防风,而防风能制黄耆,
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盖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须而用。《衍
之功,药中呼为羊肉。久服勿
已,耐老延年。
(谟)按∶参耆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但人参惟补元气调中,黄耆兼
补卫气
实表。所补既略差异,共剂岂可等分!务尊专能,用为君主。君药宜重,臣辅减轻。君胜
乎臣,天下方治。臣强于主,国祚渐危。此理势自然,药剂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
内伤,脾胃衰弱,饮食怕进,怠惰嗜眠,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及夫胀满痞塞,力乏形羸,
脉息虚微,精神短少等证,治之悉宜补中益气,当以人参加重为君,黄耆减轻为臣。若系表
虚,腠理不固,自汗盗汗,渐致亡阳,并诸溃疡,多耗脓血,婴儿痘疹,未灌全浆,一切阴
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实卫护荣,须让黄耆倍用为主,人参少入为辅焉。是故治病在药,用
药由人。切勿索骥按图,务须活泼泼地。先正尝曰∶医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
而用。又云∶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佐之以热则
热,佐之以寒则寒。如补中益气汤,虽加当归,当归血药也,因势寡,则被参耆所据,故专
益气佥名;又当归补血汤,纵倍黄耆,黄耆气药也,为性缓,亦随当归所引,惟以补血标首
。佐肉桂附子少热,八味丸云然;加黄 知母微寒,补阴丸是尔。举隅而反,触类而推。则
方药之应乎病机,病机之合乎方药。总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轻重缓急之适中。时医不以
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决矣。
<目录>卷之一\草部上
<篇名>甘草
内容:\r甘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