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后方》)肝伤目暗∶菟丝子三两。酒浸三日,曝干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空
心温酒下二十丸。(《圣惠方》)
身面卒肿洪大∶用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
三宿。每饮一升,日三服。不消再造。(《肘后方》)
妇人横生∶菟丝子末,酒服二钱。一加车前子等分。(《圣惠方》)
眉炼癣疮∶菟丝子炒研,油调敷之。(《山居四要》)
谷道赤痛∶菟丝子熬黄黑,为末,鸡子白和涂之。(《肘后方》)
痔如虫咬∶方同上。
\x苗\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研汁涂面,去面 (《本经》)。 碎煎汤,浴小儿,
【附方】旧二,新一。
小儿头疮∶菟丝苗,煮汤频洗之。(《子母秘录》)
目中赤痛∶野狐浆草,捣汁点之。(《圣惠方》)
【附录】难火兰(《拾遗》)
藏器曰∶味酸,温,无毒。主冷气风痹,开胃下食,去腹胀。久服明目。生巴西胡国。
状似菟丝子而微长。
<目录>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篇名>五味子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 (《尔雅》,音
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本经》但
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
【集解】《别录》曰∶五味子,生齐山山谷及代郡。八月采实,阴干
弘景曰∶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又有
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药多膏润,烈日曝之,乃可捣筛。
恭曰∶蔓生木上。其叶似杏而大。子作房如落葵,大如 子。出蒲州及蓝田山中,今河
中府岁贡之。
保升曰∶蔓生。茎赤色,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味甘者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杭越间亦有之。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
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莲花状。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许大,生
青熟红紫,入药生曝不去子。今有数种,大抵相近。雷 言∶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
重,其味酸咸苦辛甘皆全者,为真也。
时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
良。亦可取根种之,当年就旺;若二月种子,次年乃旺,须以架引之。
【修治】 曰∶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浸一宿,焙干用。
时珍曰∶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
【气味】酸,温,无毒。
好古曰∶味酸、微苦、咸。味浓气轻,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
时珍曰∶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
之才曰∶苁蓉为之使。恶葳蕤,胜乌头。
【主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经》)。
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别录》)。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虚劳,令人体悦泽(甄权)。
明
目,暖水脏,壮筋骨,治风消食,反胃霍乱转筋 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心腹气胀,止渴,除
烦热,解酒毒(大明)。
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好古)。
【发明】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芍药、五味之酸,以收逆气而
安肺。
杲曰∶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宜此与干姜同治之。又五
味子收肺气,乃火热必用之药,故治嗽以之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骤用,恐闭其邪气,必先
发散而后用之乃良。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但分两少不同耳。
宗 曰∶今华州以西至秦州多产之。方红熟时,彼人采得,蒸烂,研滤汁,熬成稀膏,
量酸甘入蜜炼匀,待冷收器中。肺虚寒人,作汤时时饮之。作果可以寄远。《本经》言其性
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谓其除热气,《日华子》谓其暖水脏、除烦热,
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治肺虚寒,则更不取其除热之说。
震亨曰∶五味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
乃
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致虚热者,盖收补之骤也,何惑之有?又黄昏嗽乃火气浮
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思邈曰∶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汤,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其法∶
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捣细,瓷瓶中,以百沸汤投之,入少蜜,封置火边良久,汤成任饮。
元素曰∶孙真人《千金月令》言∶五月常服五味,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
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 、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之。使人精神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