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菟缕(《别录》)、菟累(《别录》)、菟芦(《本经》)、菟丘(《广雅》)、赤网
(《别录》)、玉女(《尔雅》)、唐蒙(《尔雅》)、火焰草(《纲目》)、野狐丝(《纲目》)、
金
禹锡曰∶按《吕氏春秋》云∶或谓菟丝无根也。其根不属地,茯苓是也。《抱朴子》云∶
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丝不得生于上,然实不属也。伏菟抽则菟丝死。又云∶
菟丝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立能变化。则菟丝之名因此也。
弘景曰∶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不必尔也。
颂曰∶《抱朴》所说今未见,岂别一类乎?孙炎释《尔雅》云∶唐也,蒙也,女萝也,
菟
丝也,一物四名,而本草唐蒙为一名。《诗》云∶茑与女萝。毛苌云∶女萝,菟丝也。而本
草菟丝无女萝之名,惟松萝一名女萝。岂二物皆是寄生同名,而本草脱漏乎?
震亨曰∶菟丝未尝与茯苓共类,女萝附松而生,不相关涉,皆承讹而言也。
时珍曰∶《毛诗》注女萝即菟丝。《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陆佃言∶在木为女萝,在
草为菟丝,二物殊别,皆由《尔雅》释《诗》误以为一物故也。张揖《广雅》云∶菟丘,菟
丝也。女萝,松萝也。陆玑《诗疏》言∶菟丝蔓草上,黄赤如金;松萝蔓松上,生枝正青,
无杂蔓者,皆得之。详见木部松萝下。又菟丝茯苓说,见茯苓下。
【集解】《别录》曰∶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九月采实,曝干。色黄
而细者为赤网,色浅而大者为菟累。功用并同。
弘景曰∶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 、麻、蒿上。其实,仙经俗方并以为补药,须
酒浸一宿用,宜丸不宜煮。
大明曰∶苗茎似黄丝,无根株,多附田中,草被缠死,或生一丛如席阔。开花结子不分
明,子如碎黍米粒,八月、九月以前采之。
颂曰∶今近道亦有之,以冤句者为胜。夏生苗,初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梗则
缠绕而生,其根渐绝于地而寄空中。或云无根,假气而生,信然。
时珍曰∶按∶宁献王《庚辛玉册》云∶火焰草即菟丝子,阳草也,多生荒园古道。其子
入地,初生有根,及长延草物,其根自断。无叶有花,白色微红,香亦袭人。结实如秕豆而
细,色黄,生于梗上尤佳,惟怀孟林中多有之,入药更良。
\x子\x
【修治】 曰∶凡使,勿用天碧草子,真相似,只是味酸涩并粘也。菟丝采得,去壳了,
用苦酒浸二日。漉出,以黄精自然汁相对,浸一宿。至明,用微火煎至干。入臼中,烧热铁
杵,一去三千余杵,成粉用之。
时珍曰∶凡用,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
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
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气味】辛、甘,平,无毒。
之才曰∶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 菌。
【主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本经》)。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
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
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热中。久服去面 ,悦颜色(甄权)。补五劳七伤,治鬼交泄精,
尿血,润心肺(大明)。补肝脏风虚(好古)。
【发明】 曰∶菟丝子禀中和凝正阳气,一茎从树感枝而成,从中春上阳结实,故
偏补人卫气,助人筋脉。
颂曰∶《抱朴子》仙方单服法∶取实一斗,酒一斗浸,曝干再浸又曝,令酒尽乃止,捣
筛。每酒服二钱,日二服。此药治腰膝去风,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十日外,
饮啖如汤沃雪也。
【附方】旧六,新七。
消渴不止∶菟丝子煎汁,任意饮之,以止为度。(《事林广记》)
阳气虚损∶《简便方》∶用菟丝子、熟地黄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气
虚,人参汤下;气逆沉香汤下。《经验后方》∶用菟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杜仲
(焙研蜜炙)一两。以薯蓣末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
白浊遗精∶茯菟丸∶治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阳不固,渐有遗沥,小便白浊,梦寐频
泄∶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肉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
汤下。(《和剂局方》)
小便淋沥∶菟丝子,煮汁饮。(《范汪方》)
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仲∶菟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末,
蜜丸梧子大。盐汤每下七十丸。
腰膝疼痛,或顽麻无力∶菟丝子(洗)一两,牛膝一两,同入银器内,酒浸过一寸,五
日,曝干为末,将原酒煮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三、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