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肺气 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汗后无大
热
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书夏至加石膏知母者。是泄肺火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
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母。故
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
也。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浓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
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皆是脾肺之药。是则桂枝虽太
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阴病发热脉
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
有
发也。)是以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哮气喘。则并载其能治。但用此之法。则在佐使之间
。或兼气药以助力。(人参)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营药以助液。(当归)可得营中之汗。或兼
温
药以助阳。(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黄芩石膏知母)可解炎热之瘟邪。
此
实伤寒阴疟第一要药。至或有载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盖因过用则汗多亡阳。自汗表虚
则耗人元气。(张仲景曰。阳盛阴虚者。不可发汗。尺脉迟者。不可发汗。咽燥喉干者。不
可发汗。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衄
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少阴病但厥无
汗。不可发汗。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脉沉迟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腹中上下左右有
动气。不可发汗。)夏月阳气外泄。不宜再发以夺元气耳!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则又何
不可用之有。至于手少阴心之风热斑疹。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审其腠理坚闭。病应用散。亦
当审实以投。功与桂枝柴胡葛根芍药同为一类。但桂枝则解太阳风邪伤卫。(王好古曰。心
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药。桂枝为手少阴心之药。)葛根则解阳明肌
热口渴。(时珍曰。麻黄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阳明经药。兼入脾经。)柴胡
则发少阳阳邪寒热往来。此则能发太阳阴邪伤营。不可不细辨也。发汗用茎去节。止汗须用
根节。并蛤粉粟米等分为末。袋盛扑之。(时珍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
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
痰饮中暑。亡阳柔 诸症。皆可随症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
能
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则知汗出于心。经脉别论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体摇劳倦。汗出于脾。本病篇曰。
醉饱行房。汗出于脾。)浓朴白薇为使。恶辛夷石苇。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山草)宜散肾经风寒
细辛(专入肾。兼入肝胆)。味辛而浓。气温而烈。为足少阴肾温经主药。凡风寒邪入
至阴而
见本经头痛。(太阳头痛在脑后。阳明头痛在额。少阳头痛在两角。厥阴头痛在巅顶。少阴
头痛在脑齿。)腰脊俱强。口疮喉痹。鼻渊齿 。水停心下。口吐涎沫。(成无己曰。水停心
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耳聋鼻痈。倒睫便涩者。并
宜用此调治。或用独活为使。俾在表之阳邪可表。而在里之伏邪可除。故书载能通关利窍。
破痰下乳。行血发汗。(仲景治少阴症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发少阴之汗。)且走肾者
必兼肝与胆。胆虚惊痫及风眼泪下者。得此辛散宣通。而令泪收惊除。至书所云服能入肾润
燥。非是火盛水衰。阴被阳涸而成。实因阴盛阳衰。火屈于水而致也。遇此辛以除寒。温以
燥湿。则阴得解而不凝矣。岂刚燥不挠之谓也乎?(时珍曰。气之浓者。能发阳中之阳也。
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 齿诸痛用之者。取其
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散燥。故通少
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世之论药性者。每鲜如此体会。但知就燥论燥。而致固执不通。
独不思经有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乎?然味浓性烈。所用止宜数分。过则气塞命倾。(
承曰。细辛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