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阴虚火炎者勿服。以色白光莹者良。(云母石有五色。)使泽泻。恶羊肉。



<目录>上编\卷二收涩

<篇名>镇虚

内容:(金)燥湿除热消痰祛积镇怯
密陀僧(专入脾)。系出银坑之中。真者难得。今用多属倾银炉底。味辛而咸。气平小
毒。大
率多属祛湿除热。消积涤痰镇阴之品。故书载能绝疟除痢。安惊定魄。止血散肿。消积杀虫
。及疗肿毒。敷冻疮。(桐油调敷。)解狐臭。(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一钱用热蒸
饼一个。切开渗末夹之。)染须发。非其痰祛热清湿除。重镇软坚。则病曷克去乎!(时珍曰
。密陀僧感铅银之气。其性重坠下沉。直走下焦。故能坠痰止吐。消积定惊。治疟痢。止消
渴。疗疮肿。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喑不能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匙。茶调服即愈。)
但此出于销银炉里。则有铜气杂入。不堪入药。且只可以外敷。不可以作服饵也。若入药。
须煮一伏时。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凡病伤于七情者宜补。伤于六淫者宜散宜清。伤于七情者宜补。则补自有轻重之分。先

后天之别。伤于六淫者宜散。则散自有经络之殊。邪气之异。如轻而浅者。其邪止在皮毛。
尚谓之感。其散不敢过峻。若至次第传变。则邪已在于经。其散似非轻剂可愈。迨至愈传愈
深。则邪已入不毛。其邪应从下夺。又非散剂所可愈矣!是以邪之本乎风者。其散必谓之驱
。以风善行数变。不驱不足御其奔迅逃窜之势也。邪之本于寒者。其散止谓之散。以寒凝结
不解。不散不足启其冰伏否塞之象也。邪之得于雾露阴寒之湿者。其邪本自上受。则散当从
上解。而不得以下施。邪之渐郁而成热者。其散当用甘平辛平。而不可用辛燥。至于邪留于
膈。欲上不上。欲下不下。则当因高而越。其吐之也必宜。邪固于中。流连不解。则当从中
以散。其温之也必便。若使邪轻而感。有不得用峻劣之药者。又不得不用平淡以进。俾邪尽
从轻散。而不致有损伤之变。此用散之概也。又按阴盛则阳微。阳胜则阴弱。凡受阴寒肃杀
之气者。自不得不用辛热以治。惟是邪初在表。而表尚有表中之表以为区别。如邪初由皮毛
而入太阳。其症必合肺经并见。故药必先用以麻黄以发太阳膀胱之寒。及或佐以杏仁生姜入
肺。并或止用桔梗紫苏葱管党参入肺之味以进。但杏仁则专入肺散寒下气止喘。生姜则专入
肺辟恶止呕。葱管则专入肺发汗解肌。桔梗则专入肺开提肺中风寒载药上浮。党参本于防
风桔梗伪造。则其气味亦即等于防风桔梗以疏肺气。至于细辛蔓荆。虽与诸药同为散寒之品
。然细辛则宣肾经风寒。蔓荆则除筋骨寒湿及发头面风寒。皆非太阳膀胱专药及手太阴肺经
药耳。他如白蔻荜茇良姜干姜川椒红豆蔻气味辛热。并薰香气味辛平。与马兜铃紫白石英冬
花百部气味辛温。虽于肺经则治。然终非属入肺专品。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



<目录>上编\卷三散剂

<篇名>散寒

内容:(隰草)发寒入太阳膀胱无汗
麻黄(专入膀胱。兼入肺)。辛温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阳为六经外藩。

经络而统营卫。其经之脉起目 。上脑下项。循肩挟脊抵腰。行于身后。故凡寒入是经。其
症必见头痛。发热恶寒。腰脊卒强。无汗。脉则尺寸俱紧。是为伤寒。若汗自出不止。及脉
不紧不浮。其症或不恶寒而止恶风。是为伤风。)兼入手太阴肺。(麻黄空虚似肺。故亦兼入
肺经
。)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阳无汗。其意甚深。盖缘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
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固密。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方
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
。实散肺经火郁之邪。其在十剂。有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弘景曰。麻黄疗伤
寒解肌第一药。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
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思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
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夫风伤卫。
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
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
气。其症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症。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