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辽东所出。力薄百济。用皆忌铁。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参纳
入瓷
器收藏。参须性主下泄。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滑脱则忌。参芦功主上涌。气虚火
炎亦忌。但体虚痰壅。用之可代瓜蒂。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无补益。与于
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绝不相同。另有义详党参论内。所当并考参观。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温中
内容:(山草)补肺气实腠理
黄 (专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
气诸药
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且着其功曰。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
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又着其功曰。熟则生血生肌。
排脓内托。是盖指其气足。则血与肉皆生。毒化脓成。而为疮疡圣药矣。至于痘疮不起。阳
虚无热。(机曰。保元汤用黄 。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减治痘。以其内
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症虽异。其理则同。故去白芍加生姜。改名曰
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书言于耆最宜。皆
是取其质轻达表。功专实卫。色黄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气于表。又言力能补肾。以治崩
带淋浊。是盖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自止。然与人参比较。则参气味甘平。
阳兼有阴。耆则秉性纯阳。而阴气绝少。盖一宜于中虚。而泄泻痞满倦怠可除。一更宜于表
虚。而自汗亡阳溃疡不起可治。且一宜于水亏而气不得宣发。一更宜于火衰而气不得上达之
为异耳。黄 书言性畏防风。其功益大。盖谓能以助耆达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
使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则并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
。大而肥润箭直良。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震亨曰。宜服三拗汤以泻。)茯
苓
为使。恶龟甲白藓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血虚肺燥。捶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
。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
<目录>上编\卷一补剂
<篇名>温中
内容:(芳草)
当归(专入心)。辛甘温润。诸书载为入心生血上品。缘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
无血养
。则脉不通。血无气附。则血滞而不行。当归气味辛甘。既不虑其过散。复不虑其过缓。得
其温中之润。阴中之阳。故能通心而血生。号为血中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
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则当用此主治。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
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出东垣)古方合白芍芎 地黄同用。名为四物汤总剂。盖谓得芎
以
为长养生发之机。地黄以为滋补化源之自。白芍以为救阴敛阳之本。则血始能以生。(张景
岳曰。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
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
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带血上者忌之。气虚多汗。火不归元者。皆忌之。生血凉血。无如
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凡阳虚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
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虚而气不固。则当佐以人参
黄。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与夫营虚而表不解。则当佐以柴葛麻桂。卫
热
而表不敛。则当佐以大黄。随其病之所向。以为出入加减。要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
能润。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书命其名曰归。即是此
意。是以气逆而见咳逆上气者。则当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气则降矣。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
者。则当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则和矣。血虚而见风 无汗者。则当用此以养血。血养而风
则
散矣。他如疮疡痈疽而见痛苦异常。肌肉失养而见皮肤不润。并冲脉为病而见气逆里急。带
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侠脐上行至胸中。上 颡。渗诸阳
。灌诸精。下行入足。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
。)亦何莫不因血虚。气无所附之意。得此则排脓痛止。痈消毒去。肤泽皮润。而无枯槁不
荣之患矣。然此味辛则散。气虚火盛者切忌。味甘则壅。脾胃虚寒者则忌。体润性滑。大肠
泄泻者则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书既言当归入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