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而有汗。二便通调为虚。热而见有里症为里热。热而见有表症为表热。热而时
当秋冬。收敛闭藏多实。热而时当春夏。升发浮散多虚。)畏之不啻鸠毒。以为内既发热。
复以助火助热之药入而投之。不更使热益甚乎。讵知参以补虚。非以填实。其在外感。正气
坚强。参与耆术附桂同投。诚为助火弥炽。若使元气素虚。邪匿不出。正宜用参相佐。如古
参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竹叶汤、黄龙汤。皆用人参纳入。领邪外
出。(喻嘉言曰。伤寒宜用人参。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
壮者。外邪始乘药势以出。若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随元
气缩入。发热无休矣。所以体虚之人。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
。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矧有并非外感。止因劳役发热。而可置
参而不用乎?夫参之所以能益人者。以其力能补虚耳。果其虚而短气。虚而泄泻。虚而惊恐
。虚而倦怠。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饱闷食滞等症。固当用参填补。即使虚而嗽血。虚
而淋闭。虚而下血失血。与夫虚而喘满烦燥口渴便结等症。又何可不以虚治而不用以参乎?
况书有云。参同升麻则可以泻肺火。同茯苓则可以泻肾火。同麦冬则可以生脉。同黄耆甘草
则可以退热。(出元素)是参更为泻火之剂。则参曷为不用。惟在虚实二字。早于平昔分辨
明
确。则用自不见误耳。(治病要着。)洁古谓其喘嗽不用。以其痰实气壅之故。若使肾虚气短
喘促。岂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谓其肺寒而嗽勿用。以其寒束热邪。壅滞在肺之故。若使自汗
恶寒而嗽。岂能禁而不用乎?东垣谓其久病郁热在肺勿用。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补之故。若
使肺虚火旺。气短汗出。岂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谓其诸痛不宜骤用。以其邪气方锐不可用补
之故。若使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与虚痛喜按之类。岂可禁而不用乎?节斋谓其阴虚火旺
吐血勿用。以其血虚火亢之故。若使自汗气短。肢寒脉虚。岂可禁而不用乎?夫虚实二字。
最宜相较。(言闻曰。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
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
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果其气衰火熄。则参虽同附桂
。可投。如其火旺气促。则参即同知柏。切忌。至于阴气稍虚。阳气更弱。阴不受火熏蒸者
。则可用参为君。阴气稍衰。阳气更弱。而火稍见其盛者。则可用参为佐。盖阳有生阴之功
。阴无益阳之理。参虽号为补阳助气。而亦可以滋阴生血耳。是以古人补血用四物。而必兼
参同用者。义实基此。(杲曰。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
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
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非若黄耆性禀纯阳。阴气绝少。而于火盛血燥不
宜。沙参甘淡性寒。功专泻肺。而补绝少。玄参苦咸寒滑。色黑入肾。止治肾经无根之火攻
于咽喉。不能于气有益。葳蕤甘平。虽能补中益气。而质润味淡。止能润肺止嗽。兼治风湿
。仍非肺分气药耳。故书载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气得补。
邪火自退。)解渴除烦。(气补则火不浮。而烦自除。气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经生脉
。(气补则血随气以行。而脉自至。)破积消痰。(气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气旺则水可利
。而痰自消。)发热自汗。(气补而阳得固。)多梦纷纭。(气补而神克聚。)呕哕反胃。虚咳
喘促。(气补而肺与胃克安。)久病滑泄。(气补而清得上升。)淋沥胀满。(气补而浊得下降
。)中暑中风。(气补而邪得外解。)一切气虚血损之症。(气补而血得内固。)皆所必用。至
云参畏灵脂。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是畏而不畏也。参恶皂荚。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交泰丸
。是恶而不恶也。参反藜芦。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是盖借此以激其怒。虽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医者。不能以知其奥耳。(出言闻氏)但参本温。积温亦能成热。故阴虚火亢咳嗽
喘
逆者为切忌焉。参以黄润紧实似人者佳。上党虽为参产道地。然民久置不采。(时珍曰。上
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今有所云党参者。皆
是假物。(时珍曰。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 体
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而味甘。微带苦。)其次百济所出。力薄上党。又
其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