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铫慢火煮令醋尽漉出切片焙干为末合艾叶末四两当归末三两以
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治妇人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晕恶心崩漏带下便
血症瘕并宜服之【忌】铁器



<目录>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水香棱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损
常有忧愁心忪少气(名医所录)【名】水莎 草附子 地赖根 续根草 莎结 水巴戟 三

草【苗】(图经曰)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名水莎陇西谓之地赖根蜀郡名

根草又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者是也功状与香附子颇相类但味差耳○谨按
此种苗叶似莎草长而有棱故名三棱草根若附子谓之草附子图经以此与香附子功状相类考之出
产不同实非一种析之庶不互用【地】(图经曰)生博平郡池泽中及河南淮南陇西蜀郡涪都今

在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春取苗及花入冬取根【收】阴干【用】苗及根【色】苗
青根
紫【味】辛【性】微寒涩【气】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治】(疗)(图经曰)苗二十斤

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浴之令汗出五六度治肺中风及肤瘙痒即止每载四时常用则瘾疹风
永瘥【合治】根二斤切熬令香以生绢袋盛贮于三斗无灰清酒中近暖处浸之春三月浸一日冬十
月浸七日每空腹服一盏日夜三四服之常令酒气相续治心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
乐兼心忪者若不饮酒以根十两合桂心五两芜荑三两和捣为末蜜丸捣一千杵丸如梧子大每空心
用酒及姜蜜汤饮汁等下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



<目录>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篇名>草之木

内容:\x无毒 植生\x
荜澄茄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名医所录)【名】

陵茄子【苗】(图经曰)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地】(图经曰)

佛誓国(道地)广州【时】(生)春夏生叶(采)八月九月取实【用】实【质】类蔓荆子有
柄而蒂
圆【色】黑【味】辛【性】温散【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胃寒霍乱肾气膀胱冷【制】

痛(海
药云)主心腹卒痛痰癖冷气【合治】合高良姜各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余沸入醋少许
搅匀和滓服之治伤寒咳逆日夜不定者



<目录>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胡黄连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名医
所录)【名】割孤 露泽【苗】(图经曰)苗若夏枯草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根头似乌觜心黑
外黄折之肉似 鹆眼者小儿药中多用之【地】(图经曰)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唐

云)出波斯国海畔陆地(道地)广州【时】(生)春生苗(采)八月上旬取根又不拘时月取
之【用】
根折之尘出如烟者为真【质】类宣黄连而粗大【色】黑黄【味】苦【性】平寒泄【气】气薄
味浓阴中之阳【臭】香【主】骨蒸疳热【反】恶菊花玄参白藓皮【制】锉碎用【治】(疗)(唐
本注云)治骨蒸劳热三消五痔并冷热泄痢及妇人胎蒸虚惊大人五心烦热(补)(唐本注云)
补肝
胆明目益颜色浓肠胃【合治】合人乳汁浸点目甚良○合柴胡等分为末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二
丸以酒少许水五分化开重汤煮二十沸食后服之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忌】与猪肉同食令人漏
精【解】



<目录>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附水中苔 丽生\x
船底苔治鼻洪吐血淋疾以炙甘草并豉汁浓煎汤旋呷又主五淋取一团鸭子大煮服之○水中
细苔主天行病心闷捣绞汁服(名医所录)【苗】谨按旧船之底浸渍日久得水土之气积袭而生

【时】(生)无时(采)无时【收】阴干【用】苔【色】青绿【味】淡【性】冷泄【气】气
之薄
者阳中之阴【主】诸淋【治】(疗)(别录云)治乳石发动小便淋涩不通心神闷乱者以船度苔

半鸡子大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水中苔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捣末
敷之



<目录>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