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寺距城里余,据石头城,下临大江,南直牛头山,气象甚雄,然
坏于兵火。旧有德庆堂,在法堂前,堂榜乃南唐后主撮襟书,石刻尚存,而堂徙于西偏矣。
又有祭悟空禅师文曰。保大九年,岁次辛亥九月,皇帝以香茶乳药之奠,致祭于右街清凉
寺悟空禅师。按南唐元宗以癸卯岁嗣位,改元保大,当晋出帝之天福八年,至辛亥,实保
大九年,当周太祖之广顺元年。则祭悟空者元宗也。建康志。以为后主,非是。长老宝余,
楚州人,留食,赠德庆堂榜墨本。食已,同登石头,西望宣化渡及历阳诸山,真形胜之地。
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头当仍为关要。或以为今都城徙而南,石头虽守无益,盖未之思也。
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贯城中,六朝立栅断航之类,缓急不可复施。然大江天险,都城临
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岂必依淮为固邪。左迪功郎新湖州武康尉刘炜。右迪功郎监
比较务李膺来。炜,秦伯和馆客也,言秦氏衰落可念,至屡典质,生产亦薄。问其岁入几
何,曰米七万斛耳。
八日晨,至钟山道林真觉大师塔焚香。塔在太平兴国寺,上宝公所葬也。塔中金铜宝
公像,有铭在其膺,盖王文公守金陵时所作。僧言古像取入东都启圣院,祖宗时每有祈祷,
启圣及此塔皆设道场,考之信然。塔西南有小轩,曰木末。其下皆大松,髯甲夭矫如蛟龙,
往往数百年物。木末,盖后人取王文公诗。木末北山云冉冉。之句名之。建康志。谓公自
命此名,非也。塔后又有定林庵。旧闻先君言,李伯时画文公像于庵之昭文斋壁,着帽束
带,神彩如生。文公没,斋常扃闭,遇重客至,寺僧开户,客忽见像,皆惊耸,觉生气逼
人,写照之妙如此。今庵经火,尺椽无复存者。予乙酉秋,尝雨中独来游,留字壁间,后
人移刻崖石,读之感叹,盖已五六年矣。归途过半山,少留。半山者,王文公旧宅,所谓
报宁禅院也。自城中上钟山,此为中途,故曰半山,残毁尤甚。寺西有土山,今谓之培塿,
亦后人取文公诗所谓。沟西顾丁壮,担土为培塿。名之也。寺后又有谢安墩。文公诗云

,在冶城西北。即此是也。
九日。至保宁。戒坛二寺。保宁有凤皇台。揽辉亭。台有李太白诗云。三山半落青天
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今已废为大军甲仗库。惟亭因旧址重筑。亦颇宏壮。寺僧言。亭榜
本朱希真隶书。已为俗子易之。法堂后有片石。莹润如黑玉。乃宋子嵩诗。题云。凤台山
亭子。陈献司空。乡贡进士宋齐丘。司空者。徐知诰也。后改姓名曰李碠。是为南唐烈祖。
而齐丘为大臣。后又有题字云。升元三年奉敕刻石。盖烈祖既有国。追念君臣相遇之始而表显之。碠。齐丘虽皆不足道。然当攘夺分裂横溃之时。其君臣相遇。不如是亦不能粗
成其功业也。戒坛额曰崇胜戒坛寺。古谓之瓦棺寺。有阁。因冈阜。其高十丈。李太白所
谓,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者。又。横江词。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棺阁。
是也。南唐后主时。朝廷遣武人魏丕来使。南唐意其不能文。即宴于是阁。因求赋诗。丕
揽笔成篇。末句云。莫教雷雨损基扃。后主君臣皆失色。及南唐之亡。为吴越兵所焚。国
朝承平二百年。金陵为大府。寺观竞以崇饰土木为事。然阁终不能复。绍兴中。有北僧来
居。讲。惟识百法论。誓复兴造。求伟材于江湖间。事垂集者屡矣。会建宫阙。有司往往
辄取之。僧不以此动心。愈益经营。卒成卢舍那阁。平地高七丈。雄丽冠于江东。旧阁基
相距无百步。今废为军营。秦伯和遣医柴安恭来视家人疮。柴。邢州龙冈人。晚。褚诚叔
来。诚叔尝为福州闽清尉。获盗应格。当得京官。不忍以人死为己利。辞不就。至今在选
调。又有为它邑尉者。亦获盗。营赏甚力。卒得京官。将解去。入郡。过刑人处。辄掩目
大呼。数日神志方定。后至他郡。见通衢有石幢。问此何为。从者曰,法场也。亦大骇叫
呼。几坠车。自此所至皆迂道以避刑人之地。人之不可有愧于心如此。移舟泊赏心亭下。秦
伯和送药。
十日早。出建康城。至石头。得便风。张帆而行。然港浅而狭。行亦甚缓。宿大城冈。
金陵冈陇重复。如梅岭冈。石子冈。佘。婆冈。尤其著者也。居民数十家。亦有店肆。
十一日早。出夹。行大江。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谢玄
晖登三山还望京邑。李太白登三山望金陵。皆有诗。凡山临江。皆曰矶。水湍急。篙工并
力撑之。乃能上。然今年闰余秋早。水落已数尺矣。则盛夏可知也。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
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晋伐吴。王浚舟师过三山。王浑
要浚议事。浚举帆曰。风利不得泊。即此地也。是日便风。击鼓挂帆而行。有两大舟东
下者。阻风泊浦溆。见之大怒。顿足诟骂不已。舟人不答。但抚掌大笑。鸣鼓愈厉。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