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易趋避。诚如奇公不豫怠于平时,自不张皇于临事,其神暇,其虑周,祸患之消于未萌者岂少耶!余闻公名而未得见,幸与公孙仓场侍郎和桂同举进士,并同出今福建抚军韩芸舫师之门。迨服官来台,听父老忾僾而言奇公善政,则向往弥殷矣。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即公再莅台湾分巡之岁也;甲子一周,余以台守受代未行,奉檄暂权道篆。登台怀贤,证以谢君斯记之纪公状貌言辞,而肃然如见所尊。虽代庖仅三月,未若公三载之泽浃于民;然时将扃门试士,骤闻北路民听谣移,庄元戎整旅启行,有以停考之说进者,余置若弗闻;但从容丹铅,兼旬而毕,北路亦晏然无事,或能与奇公之虑周神暇有合,而不以隙中之窥贻讥士庶乎!

  自海外设官以来,惟陈清端公及奇公两观察最系民思。台以澄名,宜因奇公而并怀清端。至建斯台之高公拱干,府志未为立传,但称系陕西人,殆无可纪之政绩;而艺文所载澄台记,乃窃比于凌虚、超然,夸矣。退葊名本量、醒葊名鸣盛,宜附书。

  道光十年庚寅、夏五月既望,浮梁邓传安记。
 

附录

  沈太仆传(见鲒埼亭集卷二十七)

  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见鲒埼亭集卷三十一)

  徐都御史传(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二)

  尚书前浙东兵道同安卢公祠堂碑文(见埼鲒亭集外编卷十四)

  陈光禄传(见鲒埼亭集卷二十七)

  本书「海外寓贤考」谓:「全谢山太史眷眷于乡先辈,故鲒埼亭集中既为太仆作传,又叙其斯庵诗集,而于同时逊荒依郑诸君子皆详载原委」。所谓「同时逊荒依郑诸君子」,即「新建鹿仔港文开书院记」所指徐都御史孚远、卢尚书若腾、王侍郎忠孝、沈都御史佺期、辜都御史朝荐及郭都御史贞一也。按鲒埼亭集除载沈太仆传及斯庵诗集序外,有徐都御史传及卢公祠堂碑文,其余诸公则见于陈光禄传。兹并附录于后,藉便参考。(编者)

  沈太仆传

  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

  徐都御史传

  尚书前浙东兵道同安卢公祠堂碑文

  陈光录传

  ○沈太仆传

  沈太仆光文,字文开,一字斯庵,鄞人也。或以为文恭公之后,非也。或曰布政司九畴之后。以明经贡太学。乙酉,豫于画江之师,授太常博士。丙戌,浮海至长垣,再豫琅江诸军事,晋工部郎。戊子,闽师溃而北,扈从不及。闻粤中方举事,乃走肇庆,累迁太仆寺卿。辛卯,由潮阳航海至金门。闽督李率泰方招来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公焚其书,返其币。时粤事不可支,公遂留闽,思卜居于泉之海口。挈家浮舟,过围头洋口,飓风大作,舟人失维,飘泊至台湾。时郑成功尚未至,而台湾为荷兰所据,公从之;受一廛以居,极旅人之困,不恤也。遂与中土隔绝音耗,海上亦无知公之生死者。

  辛丑,成功克台湾,知公在,大喜,以客礼见。时海上诸遗老多依成功入台,亦以得见公为喜,握手劳苦。成功令麾下致饩,且以田宅赡公,公稍振。已而成功卒,子经嗣,颇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军亦日削。公作赋有所讽,乃为爱憎所白,几至不测。公变服为浮屠,逃入台之北鄙,结茅于罗汉门山中以居。或以好言解之于经,得免。山旁有目(按原文作曰)加溜湾者,番社也。公于其间教授生徒,不足则济以医。叹曰:「吾廿载飘零绝岛,弃坟墓不顾者,不过欲完发以见先皇帝于地下,而卒不克,其命也夫!」已而经卒,诸郑复礼公如故。

  癸丑,大兵下台湾。诸遗臣皆物故,公亦老矣。闽督姚启圣招公,辞之。启圣贻书讯曰:「管宁无恙」。因许遣人送公归鄞,公亦颇有故乡之思。会启圣卒,不果。而诸罗令季麒光(按原文作李麟光),贤者也,为之继肉继粟,旬日一候门下。时耆宿已少,而寓公渐集。乃与宛陵韩文琦、关中赵行可、无锡华衮、郑延桂、榕城林弈丹、吴蕖轮、山阳宗城、螺阳王际慧结社,所称福台新咏者也。寻卒于诸罗,葬于县之善化里东堡。

  公居台三十余年,及见延平三世盛衰。前此诸公述作,多以兵火散佚。而公得保天年于承平之后,海东文献,推为初祖。所著花木杂记、台湾赋、东海赋、檨赋、桐花赋、芳草赋、古今体诗,今之志台湾者皆取资焉。

  呜呼!在公自以为不幸,不得早死,复见沧海之为桑田;而予则以为不幸中之有幸者。咸淳人物,盖天将留之以启穷徼之文明,故为强藩悍帅所不能害;且使公如蔡子英之在漠北,终依依故国,其死良足瞑目。然以子英之才,岂无述作委弃于毡毳,亦未尝不深后人之痛惜。公之岿然不死,得以其集重见于世,为台人破荒,其足稍慰虞渊之恨矣。

  公之后人遂居诸罗,今繁衍成族。会鄞人有游台者,予令访公集,竟得之以归,凡十卷,遂录入甬上耆旧诗。

  ○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

  太仆居海外者四十余年,竟卒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