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既曰「为之於未有」,而又曰「无为」,何耶?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非曰:所谓慎终如始,似合而实不同。於此看得破,许尔具一只眼。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非曰:难得之货,圣人本无欲也,而又曰「欲不欲」;不贰过,圣人本学也,而又曰「学不学」,何耶?所谓天理者,自然之体。察见此体,则为之不厌,而又曰不敢为,是未知自然者也。其所谓自然,非圣人之所谓自然者也。后儒比而同之,惑也甚矣。

  右第六十四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非曰:秦以愚其黔首失天下,自附於不可使知之,其得罪於圣人大矣。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於大顺。

非曰:孟子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若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以不智愚民,民散久[矣],秦政是也。反以为玄德大顺,何其惑也?前辈谓[老]子之道可以治天下,吾故谓老子之道可以乱天下,秦政是也。

  右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非曰:前言谦下为众善之归矣,又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云云。不争是矣,然非为乐推莫与之争而为之也。至於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术笼络人,何如立心?

  右第六十六章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非曰:若圣人践形惟肖,则与天地同大矣,何谓细?

 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非曰:慈俭谦皆美德也。皆天理也,无所为而为之也。圣人[岂]有意而为之哉?天亦岂有心而救之、卫之哉?

  右第六十七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非曰:此乃策士之为,与配天不相乾。

  右第六十八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非曰:此二节亦策士之言。

  右第六十九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非曰:中庸夫妇与知与能,老子谓天下莫知莫行者,非中庸之道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非曰:圣人不愠人之不知,老子幸人之不知,其意公私判然矣。

  右第七十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平治,生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非曰:以不知为知,固病矣。若以知为不知者,如知孝知弟,人人之所共知,而自以为不知,别求知於不可知之外,岂亦非病耶?圣人病病,元是知病,何谓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何其明白也!

  右第七十一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非曰:民不畏威,岂皆由狭居厌生所致耶?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非曰:圣人自知自爱,必有所知所爱之理,而异於老氏者,所谓句句合然而不同也。

  右第七十二章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不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非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勇是美德,岂分敢不敢?岂老子以果毅为敢,故亦不为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非曰:善胜善谋,非所以言天道。

  右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手矣。

非曰:民之所甚畏者,死而止矣。故皋陶:「象以典刑,刑期於无刑。」若又不畏,则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