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忧道者指其为自然。其后自然者之不能无弊也。而先生复救之以龙之惕。夫先生谓龙之惕也。即干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巳者也。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则亦莫非自然也。而又何以惕为言哉。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耳之能听自然也。听而至于闻焦螟之响亦自然也。手之持而足之行自然也。其持其行而至于攀援趋走之极亦自然也。心之善应自然也。应而至于毫厘纤悉之不踰矩造次颠沛之必于是亦自然也。然而有病于耳目手足者矣。或为翳甚或为盲也。或为塞甚。或为聋也。或为不调甚。或为痿痹也。始而罹是患也。既以坏其聪明运动之神而渐不可救。其患之成而积之久也。则遂忘其聪明运动之用而若素所本无。于是向也以视为目之自然。而今也以不视为目之自然。向也以听为耳之自然。而今也以不听为耳之自然。向也以持行为手足之自然。而今也以不持不行为手足之自然。夫聪明运动耳目手足之本体自然也。盲聋痿痹非自然也。而卒以此为自然者。则病之久而忘之极也。夫耳目手足以盲聋痿痹为苦。而以聪明运动为安。举天下之人。习其聪明运动之为自然。而盲聋痿痹之非自然。至于其病之久而忘之极。犹且以苦者为安。非自然者为自然矣。而况于人之心。其在胎妊之时。巳渐有熏染之习。驯至知觉之后。又不胜感物之迁。小体着于嗜好。而无有穷巳。人巳夺于利害。而未尝知足。播迁流浪。百孔千疮。其在今日。亦犹既坏之耳目手足。举天下不见其有聪明运动之神。特有翳与盲聋与□不调与痿痹。甚不甚之毕耳。而况一念流转。□□易形。两可相凌。物体无定。如象之盖舜入宫。又忽然忸怩。闲居之小人。始而为不善。继而愧。既而又作伪以着其善。又如取予死生。有伤廉剑惠伤勇之病。而两立于可与不可之间。此皆倏忽变迁。如环之无端。而思虑所不及。影响疑似。如路之交错而从违无可据故盖舜入宫自然也忸怩亦自然也闲居为不善自然也继而愧自然也既而又作伪以着其善亦自然也取与死生可亦自然也不可亦自然也而忘其病者孰知其病又孰知其不病哉夫象与闲居之小人犹可言也。何者入宫之与忸怩为不善之与为君子而欲掩其善恶之念。虽若互发无端。而景界顿别。迷觉易知。至于可与不可之间。幽闲微细。而罅缝难寻念之善恶无甚相形心所便安易于沈溺况于未泯之良时亦弋获讼过之念似障天眞于是以见起者为本来。踰距者□帝则。因眞恕妄。所遗实多。将清净者喜其无情。圆活者忘其诡随。□非者假口洒脱。而放肆者遂至于无忌惮。苟无□诘辩难。又将执是说以盖藏其过。文饰其奸矣。故言与明对犹可辨也。惟少有见焉。而以黑为白白为黑。自以为明者难稽也。聪与聋对犹可辨也。惟少有闻焉。而以喁为于。于为喁。自以为聪者难稽也。痿痹者与平和者对犹可辨也。惟少能持行者。而并以不能者为能难稽也。忧道者以自然之足以救支离。而不知冒自然者之至于此也。然则自然者非乎。曰吾所谓心之善应。其极至于毫厘纤悉之不踰矩。造次颠沛之必于是。本自然也。然而自然之体。不容说者也。说之无益于工夫也。既病之人心。所急在于工夫也。苟不容于无说。则说之不可徒以自然道也。惕之与自然。非有二也。自然惕也。惕亦自然也。然所畏在惕。而不在于自然也。犹指目而曰自然明可也。苟不言明而徒曰自然。则自然固虗位也。其流之弊。鲜不以盲与翳者冒之矣。而今之议先生者得无曰。惕者循业发现。如论水及波。终非全体。随时执捉。如握珠走盘。反窒圆机。亦或未谅先生之本旨矣乎。夫见赤子入井而怵惕此惕也。谓之循业发现也。未见赤子之□与既见赤子之后。或寂然而静。或纷然而动。而吾之常明常觉常惺惺者。无有起灭。亦不可不谓之惕也。亦不可不谓之循业发现也。业无际。发现无际。惕亦无际。又何别有全体之可云哉。至于以惕为执捉。则是有所恐惧。不得其正。少从事于口语者。类能避之。先生应不如是之麤也。盖先生尝教人曰。使穷世皆水。指何为水。纔有陆地。水始可名。中庸言戒惧。唯圣人常戒常惧。无有畔岸。故不见其戒惧。众人惟有放逸而戒惧始形。然则戒惧者固天命之性。工夫本体。何尝有二。此可以见先生之所谓惕矣。虽然人在暗室。不能见物。苟得日光。还见秋毫。不幸盲瞽。日亦不见。及复眼光。仍仰圆魄。则知光有得失。见体无为。惟耳手足。莫不皆尔。故人心既失。其颠倒悖逆。甚于耳目手足之病。惕体依然。苟调停剂量。则易于盲聋痿痹之医。呼谷应声。立竿见影。言说何益。冷烔自知。渭小子感先生之忧道。识先生之苦心。虽志气不前。而盘姗思振。非以多言敷衍。期于毕露疮瘢。伏览兹文。怅焉援笔。既请正于函丈。将遍质于同襟。

  ○书古本参同误识 考核详慎

  此本为姑苏云岩道人杜一诚 【 字通复】 者当正德丁丑八月所正而序之者也分四言者为魏之经五言者为徐之注赋乱辞及歌为三相类为淳于之补遗并谓巳精思所得也而不知欲分四言五言者各为类乃俞琰之意也一诚其殆善继俞志者乎渭细玩之如此分合乃大乖文理俞琰盖幸而徒兴是念耳使果为之其罪不在杜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