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跌落于尘埃(地下)也。

  ③“一啄讵难致”二句,“啄”,鸟用嘴取食。“稻粱”,稻与粱,谷物之总称。雁所觅之食物。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六《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又《重简王明府》诗:“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大全》卷十一《禽兽比喻类》:“稻粱谋:糊口于外,为稻粱谋。韩愈《鸣雁》诗:‘天长地久栖鸟稀,风霜酸苦稻粱微。’言雁宾秋南来,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依。鸿雁,前辈多使稻粱。又杜甫(《官池春雁》)诗:‘自古稻粱多不足。此二句反用其义,是说难道一啄之食很难觅到,鸣雁是为了糊口的稻粱才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吗?

  “苍梧舜所游,”“苍梧”,山名,又名九疑,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孔颖达疏:“舜葬于苍梧之野者,舜南巡狩,因征有苗而死,以古代不合葬,且天下为家,故遂葬于苍梧之野。”《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淳化”,淳厚的教化。《文选》卷三汉张平子《东京赋》:“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李善注:“淳,厚也;玄,天也;自然,通神明也。言帝如此清惠之风,同于天德,淳厚之化,通于神明也。”以上二句承上作答,言鸣雁飞过衡阳,离群远来,是为寻求舜所游过的淳化乐土。

  “谁言卑湿地”,“卑湿地”,指湖南。《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罗网”,捕鸟兽之器具。《吕氏春秋季春》:“田猎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毋出九门。”

  “隈”,山水弯曲处。《管子形势》:“大山之隈,奚有于深。”注:“隈,山曲也。”“旧隈”,言旧栖之地也此指故国乡里。

  ①

  过唐进士采臣

  特地无锡县,停舟问采臣,故人余我在,别况念君频。春水潮京岸,秋山比屋邻。尔今怀大业,天路莫逡巡。

  校记:

  〔一〕“无锡县”,强善本作,“荆溪道”。

  笺注:

  ①“唐进士采臣”,明、清之际无锡人。明末复社成员,明亡后仕清。

  《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唐德亮,字采臣。明季文体踳驳,德亮以韩、苏之气行之,应举之文,试辄无前。顺治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京粮厅。历员外郎,卒于京邸。”此诗为朝宗于顺治九年冬过无锡时所作。

  ②“特地无锡县”以下二句,言我这次来游江南,特地在无锡停下船来,拜访问候您。“特地”二字有深意。按:在作者故友中,唐采臣是顺治九年唯一考进士仕清的人;作者特意前来过访慰问(问’,字亦有深意,岂采臣亦有惭愧之情邪是勉是讽,需仔细品味。

  ③故人余我在”,《壮悔堂文集》卷三《与吴骏公书》:“十年以还,海内典刑(型),沦没殆尽,万代瞻仰,仅有学士(按:吴伟业明末曾官学士)。而昔时交游,能稍稍开口者,亦惟域尚在,故再三踟蹰,卒不敢以不言。万一有持达节之说,陈于左右者,愿学士审其出处之义,各有不同,坚塞两耳,幸甚!”顺治九年十月朔日,作者南访江南,见江南清朝重臣,推荐吴伟业(字骏公)仕清,作者当即修书进行劝阻。信中所言“昔时交游,能稍稍开口”进行劝阻者,“亦惟域(作者名方域)尚在”。本句亦取此意,非当年唐采臣故友,仅方域存也。

  ④“别况念君频”,既指故友间情谊上的思念,又指政治上的关心,惟恐故友陷于不义。《壮悔堂文集》卷三《答张尔公书》:“昔者奸人秉国,盖尝欲锢而杀之,足下能守死以无悔;未几,故主采询人望,拔足下以禁近之官,授之以讲读之任,足下侃侃正论不回;即鼎移社墟,犹间关存其初服,不忍一旦委于草莽,说者谓足下如此,生平之事毕矣。仆则以为足下生平,方托始于此。何也?足下道高名重,苟一日未死,则天下之仰望,故人之期勉,与夫足下所以自处,皆未知其果能终焉与否,而不可稍自宽假也。”其《复孙若士书》、前引《与吴骏公书》,皆念念不忘明亡之后,故友们的出处大节。

  ⑤“天路莫逡巡”,“天路”,喻采臣登进士第、出仕。《全唐诗》卷二百九十七王建《山中寄及第故人》:“如何弃我去,天路忽腾骧。”“莫逡巡”,言不要迟疑徘徊。前边动之情,后两句以勉为讽。

  寄平凉兄

  苦忆风霜地,孤悬鸿雁心。边开秦障尽,栈入剑门深。宦迹二毛见,田园三径沉。幸能宽老父,清白著朝簪。

  笺注:

  ①“平凉兄”朝宗仲兄侯方夏。方夏,清顺治三年至九年间为陕西平凉县知县。《康熙商丘县志》卷九《贤达》:“侯方夏,字赤社。……方夏登顺治丙戌(清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