谡谡,劲回一阳灰。非羡禁鼎脔,所庆连茹杯。讵知皇运替,大厦先已隤。易箦藏衣冠,汉仪乃尘埃。至今帝座垣,犹自暗三台。

  校记:

  一“撼”本衙本、强善本、力轩本皆作“秽”。按:作“秽”是。

  一

  笺注:

  ①“张公溥”,《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张溥传》:“张溥字天如,太仓人。……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噉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诸奔走附丽者,辄自矜曰:‘吾以嗣东林也’。执政大僚由此恶之”。

  ②“草莱”,田野,喻未出仕也。《汉书》卷六十六《蔡义传》:“臣山东草莱之人”。

  ③“殷浩”,《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为《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

  ④“邹枚”,汉邹阳、枚乘也。二人皆善辞赋,为梁孝王宾客。以才辨著名当时。高适《高常侍集》卷四《酬庞十兵曹》:“怀贤想邹枚,登高思荆棘”。

  ⑤“南国赋秋水”,“南国”指我国南方。“赋秋水”,指初唐才子王勃在洪州(今南昌)所作《滕王阁序》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此以王勃比张溥,以为南国才子,诗文冠天下。

  “北海”,汉末北海相孔融也。《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云: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

  ‘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此以融比溥,以为喜诱益后进,声誉冠士林。下四句即写其号召天下,领袖士林,有宰辅之才望。参见笺注①。

  “盐梅”,谓宰相之器。详前卷二《闻乱八首》其八卷五《哀辞九章》其一(调羹不得人句)笺注。

  “正始”,《诗经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旧说《诗》以《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为文王、周公王业风化之基本,故称“正始”。

  “东林有废隈”,此言东林书院虽被废除,赖溥保其一角,传其一脉。东林书院故址在今无锡市。《明史》卷二百三十一《顾宪成传》:“邑

  (无锡)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向附,学舍至不能容。故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诸人与之抗,被目为东林党,大杀戮,诏毁天下书院。东林被废事,见吴应箕《启祯两朝剥复录》。

  “辛未游帝都”以下二句,“辛未”,明崇祯四年(,是年溥登进士第。“崔嵬”,山岗。陟崔嵬”,意谓登高第。《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对策白虎殿”,白虎殿,汉殿名,一名白虎观,在未央宫中。东汉章帝时,博士、议郎、郎官及诸儒生,会讲《五经》同异于此。此指张溥参加殿试。

  “赓诗柏梁台”,柏梁台,汉台名。《三辅黄图》卷五《台榭》:“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当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

  “文、姚皆大贤”以下二句,“文震孟”,长洲人,字文起。详前卷一《和詹事文公宿郊坛作》诗笺注。“姚希孟”,字孟长,吴县人。万历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立朝持清议,天启中被阉党劾而削籍。崇祯初起以庶子充讲官,温体仁忌之,出为南京少詹事,卒谥“文毅”。《明史》卷四百二十有传。长洲(民国时并入吴县)、吴县及溥之乡里太仓,当时皆属南直隶苏州府,故称文姚为溥之乡人。练贞吉曰:“张公为诸生,以天下为己任,追念东林先贤,慨然欲复之。辛未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