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记
出郡郭东行十余里,有胜地曰沙堤。堤之上,竹树绵密,途径萦迂。环之地而居者,茅舍相望。其族之蕃且大者曰陈氏。陈氏之先,有为郡录事参军者,有仕至邑令者。宦谱流芳,远近推之。友人黄楚崇尝语余曰:「吾家白湖之上,距沙堤二三里。世为姻媾诗书道义之好,弥久而弥厚也。陈氏多佳子弟,其字以君材闻于人者,又陈氏之隐君也。君材好读书,善与人交。辟一室,外植花竹,中列图画。颜其轩曰『若村』。搢绅之士,咸咏歌其事。幸为记之。」余闻村之为言,聚落也,野也。《字通》云:「经史无村字。」《集韵》暨《复古编》:「字当从邑,从屯,今作村。世俗所通用也。」夫近山而居者谓之山村,近江而居者谓之江村。今君之所居,近萧水二三里许,宜目之曰江村矣。顾以「若村」名,盖沙堤经兵燹之余,华堂广悉化为瓦砾矣。今之结屋而居者,非复承平之旧也。闾阎岑寂,箫鼓之声不闻。徘徊顾瞻,境与心合。因思昔时之华丽,感今日之荒凉,尚村之不若也。或者曰:「今之人状貌朴野,威仪不戢。世咸目之曰村,君岂有慕于斯?」余曰:汉廷大臣,皆木强敦厚,迟钝少文。世俗所谓村也。盖《论语》之言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释者曰:「野人,谓郊外之民。」盖亦村耳。孔圣欲从先进,乃厌乎彬彬之文,惟质朴为贵。君以若村自号,岂慕是欤?余山居野人也,赋性朴鲁,俚而不华。殆真村者,不但若也。清时暇日,访君于沙堤之村。俯樵唱于谷口,赓渔歌于渺茫。饮村酒,赋村诗。幸毋诮我曰:「子真村居人也,是以能知村之乐焉。」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韵,页十下引「胡居敬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宋禧:《庸庵集》十四卷
宋禧,初名玄僖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作「初名元禧」,玄讳作元,《永乐大典》均作「玄僖」,今从之。】 ,字一尢逸,号庸庵。余姚(浙江)人。元至正十年(一三五○)中浙江乡试,补繁昌教谕,寻弃归。洪武初,召修《元史》。书成不受职,乞还山,复与桂彦良同征,主考福建。《明史》卷二八五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庸庵集》十四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宋玄僖诗 【一条】  宋玄僖庸庵集 【十四条】  宋玄僖庸庵稿 【三条】
宋玄僖庸庵后稿 【四十二条】  《广信府志》引 【一条】
以上共六十一条,校南海孔氏钞本(藏广州中山图书馆)《庸庵集》十四卷,馆臣漏辑者十三条。
  野梅图
凄凄山泽畔,惨惨雪霜中。独有忧心者,时来嗅朔风。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八「梅」字韵,页二十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题红梅画三首
   其一
自喜春光早,翻怜月影孤。铁心亦爱惜,不肯击珊瑚。
   其二
缟带何时换,红裳向日明。天寒看翠羽,春近忆黄莺。
   其三
日远江南路,愁深洛下尘。泪痕都是血,寄语铁心人。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韵,页十五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题王时敏画梅
谁怜迂甚王征士,不管江头驿使催。秋晚小山丛桂下,为人犹写数枝梅。
【」。(影印本第三十六册)】《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三「梅」字韵,页十二下引「宋玄僖庸庵后
  题画梅
   其一
老干风霜古,柔枝雨露新。可怜青白眼,逢着看花人。
   其二
隔水花如雪,云窗尽日开。何劳路旁别,为折一枝来。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三「梅」字韵,页十三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洞岩】
翠岩仙洞白云深,蹑石扪萝一访寻。真驭不逢山色瞑,涧风吹袂冷森森。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四「岩」字韵,页五下《广信府志》引「宋僖诗」。(影印本第一百册)】
   【求放心斋铭并序】
「求放心斋」者,四明唐君时可藏修之室也。时可以乡先生,子孙从事显路,循循敛慎不失其世守。而其名斋,又不忘乎问学之要,若是可尚也已。余姚宋某乃为之铭曰:
凡民有心,乃主厥躬。尊曰天君,常居于中。耳目众体,有令则从。万感以应,既明而通。曷放于外,物诱则昧。播迁忘返,有旷其内。陷彼阴于,渊渊以队。惕兹至尊,可失定位。孰求其放,先觉所望。求之则存,虚灵岂丧。学问之道,有启于孟。钦哉后修,用达乎上。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六「斋」字韵,页二十三下引「宋玄僖庸庵集」。(影印本第二十九册)】
  心一斋记
郁君敬修,四明善士也。藏修于郭居,扁其斋曰「心一」,而征言于余姚宋玄僖以为记。乃绎古训而言曰:心神明不测者也,得于天而主于人之身。天下之理,于是乎具焉;天下之事,于是乎应焉。古今至远也,而通乎一息者心也;宇宙至广也,而周乎一念者心也。天至高也,地至厚也,人之身至眇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