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08-载记

16-日本国志-清-黄遵宪-第340页

如何,一一论究中国焙炼之法,政府并译其书布告于众。凡种茶之地虽在绝域深山,政府皆开通道路以便运输,人民亦争自奋发益求良法,佐以机器,至千八百六十九年,印度茶之名竞噪于世。今核印度近年输出之茶,每岁已逾三千一百万磅,卖价一千三百万圆。出产不过中国八分之一,然茶价之高几倍于中国矣。日本自明治七年遣富田冬三往桑港,经东印度闻其茶美,至明治九年遂适多田兀吉为制法视察委员,石川正龙为器械视察委员,梅浦精一为商务委员,均往印度研究其法。及归,遂以高知县下取自生茶制以印度之法,果投西人嗜好。乃将其制法遍告各府县,并设传习场,受业者凡五百余名云。日夺产茶遍于全国,以宇治为最良。开港之先,惟中国商人于长崎购九州茶,回国再制以充西商之用。又有和兰商人赍茶树五百本移植于爪哇,然西人未有购茶者。及安政六年横滨开港,米国商人始稍稍购茶,此时茶一百斤不过六七圆,仅以当时十二三方之一分银购取,一分银值英国银半圆。后增至十六七圆,其后输额递加,栽植益盛。至明治二三年,适因中国红茶有伪造者为美人所厌忌,而日本绿茶乘机得以销售,至明治十一年输出至二千八百余万斤之多,售于美国者十之九,于英国者十之一。然以制造稍滥得利转微,政府频年设法维护,于明治十二年开共进会,凡出品者八百四十六家,一千一百七十二品。特撰委员审查其形状,以黑漆盘盛茶叶置于案,外映日光以鉴别茶叶之长短、紧疏、伸缩如何。色泽,于玻璃窗外施有色屏障透入日光,仍以黑漆盘盛茶叶以辨其润泽、枯燥、纯青、碧黄、驳杂等事。火度,以茶叶盛盘,嗅其香气以别火度之强弱,熏焦能否适当。水色,茶叶重八分置之茶铫,注以热汤,经五分时间倾其液汁注于纯白茶碗中,以审定清浊黄碧如何。茶滓,将茶滓倾入白碗注以清水,细审其形况性质,有无混淆他物。香,如前法渗出茶液,咀含于口以辨其薰莸强弱。味,亦如前法辨其味之甜滑苦涩如何。收藏,即茶叶之香味、色泽,以审定其收藏保护之善否。价格,即是年茶价以辨高低。性质,以每县每区分别品质以考其土宜物性。原价,据各家出品人申告书考其工役费用之多寡,以审定其价。分别/等以定优劣。其尤者给以赏牌,民人奋励争进,其豪农富商自种茶园有辟地五十馀町之广,制额二万余斤之多者,比之从前大有进境云。明治十二年,既开制茶共进会,劝农局长复勉励业茶者日:"尝就现状以p来势,日本产茶虽逐渐拓充,然其利实不足恃,有可虑者六:地之广大,物之丰饶,中国、印度非我所及,一也。此二国者输出之多,价额之高,又非我所及,二也。红茶气焰压倒全欧,尚之者十八,假令美国转移嗜好趋重红茶,则我之绿茶将弃之如土苴、如敝屣,三也。加非一物美人以供饮料,实居首位,仍虑茶为所夺,四也。印度政府于产茶一业殚精竭虑,以期进境未知其所底止,即论今日印度茶价既挺然特立,高出诸国之上,则其效已可睹矣,五也。中国之从事茶业者虽比之印度当让避三舍.其政府亦未尝加意保护,然商人能协力同心、互相联络以趋赴事机,近来益矫宿弊改图精良,以广开英、美、俄、澳各国贩卖之路,六也。今之产茶只中国、印度、日本三国,然茶之为物虽产于温带,实宜于热带,假令他日产茶益广,又有第二印度世界现出,亦未可知。是亦不可不思也。方今商务万国竞争,有如此大敌,如此要事,岂得以日本产茶为天之所授,国之特产,而安坐逸居以图之乎?期所以保此天授,享此特产者在吾民手段。何谓手段?官民协同一心,以实验征实效,自培养制造以至贸易,苟有利益则急起以图,精进不已,务使货美价廉无复馀术,则庶几其可也。"日本自通商以来,当路诸人专以殖物产、兴国益为务。观此可知其概,故附录于此。
茶历年输出价量表
制茶
番茶
粉茶


平均百
斤价
(圆)


平均百
斤价
(圆)


平均日
斤价
(圆)
元年
7439124
3344965
4497
1951246
21265
19
725223
24198
334
二年
6424156
195436
342
216349
144154
715
154945
4228
273
三年
1816332
4431326
497
138416
68376
659
459654
11913
259
四年
3728396
462984
363
995488
39695
399
342969
181
265
五年
3739349
4124463
3238
157361
92123
6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