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何字于阿字旁。十一页十六行「迁璋于南郡之公安」句朱标「江」字在公字侧作江安。皆只能是表示吕刻异字。若竟照改,便反转不通了。何焯岂能不通至此。即其他任何校书的人也不会作如此不通的窜改。唯何焯校书,才是如此尊重异本原字。从而可以定此为何氏校本之证。又如有些吴本原字,与朱校异本字,本可通用的,朱校亦皆认真地写出该本异字来。这也是何义门校勘的风格。例如卷五二页九行,「置铁钱官」句,铁字旁,朱标「铁」字。四页五行,「募兵得伍千余人」句,伍字旁朱标「五」字。同页十行,「日中饥」句饥字侧标饥字。八页十四行,「欲以客宾待之」句,于客宾侧,朱标「宾客」二字。同页十六行,「璋一无所纳」句,于一字旁朱标「壹」字。十一页三行「牵去砍头」句,砍字旁朱标「斫」字。如此之类甚多,颇似其人谬妄无聊,改古字为今字(如铁)。又改今字为古字(如壹),或颠倒同义字(如宾客),皆属多事,并无足取。不知此正是何义门校书矜慎,毫厘不苟的特点。为考版本者必须重视之处。其字与嘉泰以来刻本每多不同,即可证其所据为元丰本也。


 (6)向藏此本中,又多有用朱圈删字,亦表示为宋椠所无。如卷五六页八行,「焉意渐盛」句,渐字上加朱圈。示吕本无渐字。又卷六《刘先主志》第三行,「父弘早亡。先主幼孤,其母贩履、织席自业」句,朱圈早亡二字。又于其侧再划两小圆朱圈。其所表示,为吕刻本于「父弘」下空两格。无「早亡」二字。如此之类,对于审订旧文,大有好处。查钱写李本亦作「焉意盛」,《函海》本同,而小注云「此下何本有渐字」,足见渐字乃张佳胤所加,吴何本遵之,《
常志》原所无也。就文义言,「焉意盛」实较「焉意渐盛」为佳,夫上文既已言刘焉「阴图异计」矣,兹又已平定任歧、贾龙反抗之师,则当僭意更盛,何得为「渐盛」乎?《函海》、《先主志》,「父弘」下小注云:「刘、吴、何、李本作宏。」又次「早亡」二字下小注云:「此下刘、吴、何、李本下无空位。」足见「早亡」二字,是李就吕刻空位添补字,吕刻所无,即常璩原文亦不应有,有则与下句「先主幼孤」文义重复矣。《三国志?先主传》云:「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未言刘弘何官,而径言「先主少孤」,则弘早卒未仕可知。正因未仕,所以家贫至于「贩履织席」。也正「世仕州郡」至弘而止之义,所以刘备虽贫而意气摄人。陈寿号称「良史」,行文精简,省言刘弘早卒而早卒之意自见。不言刘弘未仕,而未仕之意自见。常璩用《陈志》为文,于弘下加有字句,取在通俗易解,亦只可能于弘下加「未仕」二字,以明上文「世仕州郡」至弘而止之义;不应再加「早卒」二字,致与下文「幼孤」重复。由于吕大防所据本二字漫漶,刻本作空二格。张佳胤以八股取科名,未治古文,遂妄补「早亡」二字。何义门得元丰原刻校之,圈去「早亡」还为空位两格。这是他专门注重版本这一优点的一个例证。类似此例之处甚多,就不悉举了。只此一例,亦即可知何焯所据为吕大防刻本,和这一校本的价值之高了。


 (7)向藏此本,朱改吴本之字极多,不可胜举。其改最多者,为卷六《刘先主志》。从第七页第六行「权遣使」三字起,一直勒去三十五行,至第九页首行「先主遂领益州牧」句,凡六百七十字。另用朱字二百九十改写。合全卷所改一百余处,共三百余字中,此连续删改部分占有四分之三。核所朱改文,皆宋刻及刘、函、廖、顾诸本所有;所氻去文,则皆唯吴、何诸被称为「俗本」者乃有。以此可知是张佳胤所改窜,宋刻固不然也。


  宋刻今可证验者惟钱谷影写本与刘大昌本,皆是依据邛州原本。吕大防本已不可得。此所朱校各字与行款,又与邛州李刻及李一公刻本不同,则其为依据元丰吕刻可无疑矣。


  只就此三十五行论:所改朱字,全是钱谷写本所有,亦康熙时北京残存的刘大昌、李一公本所有(刘本现在北大图书馆,李本即武英聚珍版本所据),应为何焯所见。乃亦一一楷书全文二百九十字于勒去行间,何不以「另见某本」一句代之,而乃不厌其烦如此?又此卷改吴本獗字为「蹶」(五页十三行),强字为「强」(同页十五行);崄字为「险」(二十行);弃字为「?」(六页十四、十六两行);餐字作「?」(九页十四行);纠字作「」(十四页三行);秭归作「姊」(十五页四行、五行、七行、十二行);杰字作「桀」(
十七页二行)之类,几如是不知古今字变的多余劳动。甚至如十三页八行,改「洛书宝号命」为「洛宝书号命」;十五页十七行,改「后追已至为」以至;又十六页十行改「是为太宗」之宗为「中」字,则是改通语成不通。如此之例,他卷亦不少。惟亦改出佳字甚多。如改「张飞翼德」为益德(卷六一页十九行,六页十八行,十二页十行);改「柳柱」為「?柱」(二頁三行);改「高堂尉」为高唐尉(同页四行);改「糜竺」为麇竺(三页七行);改「令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