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戊戌(乾隆四三年、一七七八),场之民以帝庙年久倾坏,请命于枢。枢念神之福佑斯土也,物阜民安,久蒙呵护;忍令漂摇风雨、失所凭依,「崇德报功」之谓何!爰捐清俸,鸠工庀材,仍其旧而整新之;募乡民之谨愿者司其启闭,以时洒扫。于是,居民奉香火以祈福者踵相接焉。用以卜明神之式鉴,其降康正未有穷也。是为记。


重修龙王庙图说

  查龙王庙在郡治之宁南坊,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台厦道梁讳文科所建。庙制:前为头门三楹,中为正殿。殿后隔以高垣;建廊,制如川堂。其后正屋一进,中祀龙神。庙之西偏,另建头门一座;门内两旁,皆有廊屋。其中为正厅,凡百官春秋祭祀以及朔望谒庙,皆集于此。其后正屋一进,中奉大士,旁为僧房。其崇高广狭,一如前屋:庙制颇宏敞可观。岁久缺修,日就倾圮。元枢首捐廉俸,并劝绅士捐输;重加葺治:易其椽桷,饰其剥蚀。规制焕然,一如新构。

  龙神司掌雨水,泽庇生民。庙制既崇,享祀益肃;将见灵爽昭垂,海邦永庆神庥矣。

  
建设南坛义冢并殡舍图说

  查台郡有南北二坛,俱为寄榇之所。南坛在郡治之南郊,北坛在北门外。台郡习俗惑于风水,每多停棺不葬;又流寓而死者,或不能运柩还乡、或无人为营窀穸:皆寄柩于二坛。土著家,每有贫不能葬或图吉壤,均致淹搁于此。寄榇之舍,卑仄而破;久之,暴露不免,且有损坏之虞——其姓氏亦无从稽考。郡南北郊及魁斗山等处,皆有义冢。但阅岁既久,葬者益多;累累井椁,穿陷于道:殊为可悯!元枢伏念义冢列于恤政,有关功令。上年钦奉恩诏:「地方官加意增设义冢」;圣训谆切,尤宜遵办,以广皇仁。于是相度南门外竹溪寺后,有园地一片,计八甲有奇——按地计百余亩。又有竹围一所,亦颇宽旷:均属民业,立券买之。以园地为义冢,葬旅殡之无归暨家贫不能营葬者。又于竹围内另建寄榇之舍共二进,两厢各六间——木料坚固,屋宇宽深;募僧守之。来寄棺者,设簿记其姓名、乡贯及寄棺之年月,以备稽查。其有欲归故土者,听其自运;或实因无力搭运,则为之定□铺户,配船运之。至寄停之棺实有姓名可稽、亲属现在者,计其月日已在二年外者,限以三月:有力者促其营葬,无力者则动支经费即就义冢掩埋。如逾期,有罚。若其已葬冢墓年久穿陷者,随时培补之。其已故戍(原文误戌)兵,则别置北郊旷地掩埋——另有图说附后。复于义冢之旁(原文作傍),设立化骨台:检收残骸,以火焚化,置于万善同归所。凡买园地、建殡舍与夫收残骸、埋棺椁雇工、买灰、盂饭、纸钱、饭僧、斋奠、募巡丁、廪司胥并运骸归葬配船给资以及经理给赏诸费,皆系元枢首先倡捐并劝乐施者襄其事。凡有捐输,勒名于石,以志好善。其应行事宜,立为条规,详存档案;并通禀大宪批示存案,以垂永久。元枢之举是役也,殚精瘁力,盖以钦遵圣诏,仰播恩泽于斯民耳。

  
捐建北门兵丁义冢图说

  北坛,在郡治北门外较场之西北隅。其地有地藏庵,祀孤之典,于此举行;地势极高。庵前向立天灯,终夜燃照;海艘在洋遥见灯光,知将进口,以此为准——如标的然。旁有殡舍,大小三座;与南坛均为停柩之所,兵民无别。查台郡戍(原文误戌)兵,三年班满,始回内地;病故者随时埋葬,不能择地。元枢既于南坛建设义冢、殡舍,埋寄民棺;因念兵民相杂,易起争端,必须另筹区别。随于较场之东,查有民业五甲有奇——计地六十余亩,地颇广宽。立契购买,建立义冢,专为戍(原文误同前)兵埋棺之所;别于民人,以杜争竞。其条规,一与南坛无异——详见前说,不复赘陈。

 
移建中营衙署图说

  台湾中营衙署,原建在郡城永康里。历年久远,因循未备;以致日久月长,署屋渐见倾圮。且原定方向,未甚合宜。而所辖兵士原有额设伙房派拨居住,但俱散住镇台衙署之后;其去中营衙署颇远,未免鞭长莫及。一遇应办公务,兵丁既苦奔走之烦;而呼唤需时,恐滋贻误。况署屋既为办公之所,又属观瞻所系;应速修整,未便听其历久坍废。元枢因即会营熟筹,就东安上坊隙地,将旧署移建;一切应需工料,俱由元枢与刘游击(潢)捐备。向之坐西朝东者,今则改为坐东朝西,方向颇为合宜。

  署屋现已聿新,并于新署之后,另置陈姓民屋十间——其价亦由元枢捐给,分拨兵丁住宿;俾一呼即应、差遣便捷,办公自无误矣。

  
捐建南路两营公署图说

  查台湾南路参戎、都、守分防凤邑,凡遇因公晋郡,乏所栖止,往往借居民屋;拟就郡城建设公署以资办公而未得也。元枢莅台三载,如郡城、望楼暨隘寮、桥路等项——凡有关于民生者,罔弗勉力举行;又如学斋、佐杂公馆、中营衙署及鹿耳门风神庙各公所——有益于官方者,亦俱逐一办竣。若南路营公署,自应一律筹办。适有东安坊民陈姓将屋出售,爰即捐给价值,置为来郡公署;并鸠工庀材重加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