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悔,与 臣临江设祭,修塘道及坛。吴人因为立庙而祭焉。按东汉扬州刺史治历阳,今和州也。周应合《景定建康府志》云,白鹭洲在城之西。郦道元《水经》云,江宁之新林浦,西对白鹭洲。又曰,曲水,晋海西公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水经注》曰,旧乐游苑,宋元嘉十一年,以其地为曲水。武帝引流转酌赋诗。《方舆纪要》常熟县昆承湖,《水经注》云,广长各十八里。《文选 江赋 注》引《水经注》曰,中江东南左会滆湖,《汉志》丹阳郡溧阳县,应劭曰,溧水所出
南湖也。《说文》,溧水出丹阳溧阳县。又有 水,亦出丹陽。《建康府志》云,郦道元《水经》曰,朱湖在溧阳。又云,银林堰在溧水县东南一百里,即鲁阳五堰也。今芜湖县南有支江,俗称为县河,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三湖,丹阳、庙城、石臼湖也。至银林而止,所谓中江东至阳羡。即此也。苏、常承此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由芜湖西出,达于大江。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中江亦渐隘狭。故老云,当时虑后人复开此道,则苏、常之闲必被水患,遂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又云,中江旧径溧阳县界,古三江之一,今永阳江一名九阳江,一名颍阳江,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其遗 。唐开元十七年,蒋日用作《本县城隍记》云,此县南压中江,风波不借,舟楫无施。县宰乔翔创浮梁以便行旅。中江桥梁之设昉于此。景福三年,杨行密将台蒙作五堰,施轻舸馈粮。是时中江置堰,江流亦既狭矣。东坡《奏议》云,溧阳县之西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直趋太平州芜湖。后之商人,饭卖簰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绐官中废去五堰。五堰既废,则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暴涨,皆入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时元佑六年也。是时中江尚通,其后东坝既成,中江遂不复东。惟永阳江水入荆溪。漫着其详,以见溧阳亦禹 之所历云。明高淳韩邦宪作《广通坝考》曰,广通镇在高淳县东五十里,世所谓五堰者也。西有固城、石臼、丹阳、南湖,受宣、歙、金陵、姑孰、广德及大江水,东连三塔湖、长荡湖、荆溪、震泽,中有三五里颇高阜。春秋时,吴王阖庐伐楚,用伍员计,开渠以运粮,今尚名胥溪。及傍有伍牙山,云《左传 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哀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盖由此道。镇西有固城邑遗址,则吴所以拒楚者也。自是湖流相通,东南连
两浙,西入大江,舟行无阻矣。而汉、唐以来言地理者,遂以为水源本通,盖皆指吴所开为《禹贡》三江故道耳。中江之蛛丝马 ,见于群籍者如此。又《汉志》丹阳郡宛陵县下云,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在今宁国府界,岂即清弋江乎?《说文》泠水出丹阳宛陵西北入江,泠水疑即清水也。而应劭乃移而属之零陵郡泠道县下,故臣瓒以为非也。此水不见于《江水注》,为附记之。
校记
[一] 「夏首又东二十余里,有涌口」 按:金陵局刻本「涌」字作「滑」,《清一统志》二百六十八夏水下引亦作「滑」。
[二] 「吴大帝推为左将军,荆州牧」 按:影印本《御览》「推」讹作「封」,杨疏校改,是也。《寰宇记》百四十六公安县下引正作「推」。
[三] 「二●之闲,朱此下衍大江之中四字」 按:《通鉴》梁大宝二年景拓逻至于隐矶,胡《注》引此文有「大江之中也」五字。
[四] 「《御览》五十四引此,部作步」 按:影印本《御览》仍作「驾」。
[五] 「我何德以堪之」 按:各本《宋书 王昙首传》脱「德以」二字,标点本据《艺文类聚》九八引《建康实录》补,是也。郦《注》有此二字,亦一证。
[六] 「节度石」 按:《寰宇记》一百十二武昌县下云:「节度石在州西一百八十四里,其石在江中。
《舆地志》云:节度石,西陵与武昌分界之处。」
[七] 「上有鲁肃祠」 按:《寰宇记》百十二江夏县下有「横江庙,即吴将鲁肃(祠)也。」
[八] 「赵云:《 林》曰」 按:本书曾引《 林》多矣,「赵云」二字可删。(台北本亦有「赵云」。)
[九] 「《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注》」 按:原稿有「献帝建安十三」六字阙文,检《通鉴》,见建安十三年《注》,据补。
[一〇]「庶子壹袭沙羡侯」 按:「壹」字当作「懿」,以避司马懿讳,去字之半作「壹」。《蜀志》吴懿亦改「壹」。《华阳国志》六作「懿」,可证。
[一一]「赵 善越方……民立祠于永康」 按:「康」原作「宁」,赵炳见范书《方术传》下,「永宁」讹,当作「永康」,今据正。
[一二]「即古芦洲,非峥嵘洲也」 按:《方舆纪要》七十六:「峥嵘洲在武昌县西北六十里,芦洲在县西三十里,与黄子矶相接。」明非一地。
[一三]「黄武八年,黄龙见举口。即此」 按:《吴志 孙权传》作「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湖综传》作「黄龙八年夏,黄龙见夏口。」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