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径凤台县北门……即羊头溪口也」 按:此数语出李兆洛,见《凤台县志》,熊氏引之。
[一五]「左氏所谓战祷也」 按:语出《左传》鄢陵之战,伯州犁所告楚共王者也。
[一六]「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 按:沈钦韩以朱笔勒去此「左冯翊怀德县」六字。
[一七]「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 按《寰宇记》百四十五南漳县下有清溪山,其山高峻。亦引庾仲雍《荆州记》,其文略同。
[一八]「《续汉志》叶县有长城,号曰方城」 按:标点本正文作「有长山」,《校记》据《前志惠栋补注》引《水经注》、《晋志》及盛弘之《荆州记》,证「长山」当作「长城」,是也。《晋志》作「长城山」。
[一九]「与《左传 宣四年》杜《注》同」 按:《左传 宣四年》文「师于漳澨」下,杜《注》漳水边,不与郭《注》同。但《释例》则云:「漳水出新城 乡县南,至荆山东南经襄阳、南郡当阳县入沮。」与《中山八经》郭《注》同。
[二〇]「然非也。后二年,郑灭许,若在此地,逼近楚都,郑安得灭之?或曰,在叶县西,是也。」 按:《疏》误。《左氏传》已明言:「因楚败也。」定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 举,楚师败绩。庚辰吴入郢。五年冬,楚子入于郢。而六年春正月郑灭许。杨氏未检《左传》故误。又谓在叶县西,亦非。
[二一]「颖之封国,当在惠帝时,非怀帝时也。王说甚辨」 按:考此事《晋志 荆州后序》云:「怀帝时蜀乱。」王象之引之删「怀帝」二字,谓颖之封国当在惠帝时,非怀帝时,不误。实《晋志》之误。《晋志》「怀」当改「惠」。其与《齐志 益州序》所云颖竟不之国亦合。封颖于蜀者晋武帝,改封于荆州者惠帝。至颖嗣子遵则封华容县王,而非成都王。颖封郡王,遵则县王。愍帝并还南郡则
颖死国除,嗣封降为县王,身没县王国亦除矣。
[二二]「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 按:《左传 昭三年》杜《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沈钦韩引《水道提纲》卷十三云:「云梦跨江南北,盖八九百里。今自枝江而东为松滋,东南为公安,又东南为石首,为华容。滨江南岸多薮泽,即古所谓江南之梦也。」
[二三]「道元卒于孝昌三年,上距梁天监元年,仅二十五年耳」 按:「三」原作「二」,今订。道元卒于孝昌三年,赵书往往误为二年。孝昌三年当公元五二七年,天监元年当五〇二年,年距亦误作「二十五年」。
[二四]「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 按:戴本「原」作「源」。沈钦韩《疏证》依之,但以「源」字上属,读作「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句绝,则不烦改字作「原」矣。《要删补遗》三十二与沈同。
[二五]「又东二十余里有渚口」 按:金陵书局刻本「渚」作「滑」。
[二六]「昔姜维」 按:戴案「姜近刻讹作羌」 沈炳巽本作「姜」,南京图书馆藏善本朱《笺》本亦作「姜」,不误。杨氏《要删》卷三十二云:「按朱本并不误,赵、戴谓姜讹作羌,足见赵、戴均未见朱氏原本。」
[二七]「涪水又东南径涪县西」 按:《通鉴》胡《注》页一三六九引《水经注》作「涪县北」。
[二八]「是潺亭为今罗江」 按:沈钦韩《疏证》引《梁书 刘季连传》:「季连遣李奉伯由涪路讨赵续伯,奉伯别军自潺亭与大军会于城(广汉)。」
[二九]「金堂山……在金堂县东南五十里」 按:《明一统志》六十七作「金台山」,《清一统志》二百九二云:「一作金台山。」
[三〇]「朱脱津字。戴、赵增」 按:沈炳巽《水经注集订讹》云:「枝下疑有脱文。」全氏增「津」字,赵、戴同。沈于《订讹》,往往有所见,全氏推重不虚,《疏》多从略。沈治此书甚矜慎,不轻改字。故于此一发之。(「戴」上原有「全」,今据台水本删。)
[三一]「会贞按:地为也之误」 按:沈钦韩亦删「地」字。熊氏改也,其实删是,不必增「也」字,此句未完,下文「王莽更名曰广信也」,已足,增「也」字嫌蛇足。本卷梓潼水《注》有「故广汉郡也,公孙述改曰梓潼郡」。如从其例增「也」字则王莽句即不必有「也」字足句矣。《注》例,本某郡地改属它郡,则曰故某郡地;改名则曰故某某也。
[三二]「公孙述改为梓潼郡……此说无考」 按:《注》据《华阳国志》三也。《志》云:「广汉郡,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就都,公孙述名曰子同。」今按:子同即梓潼,音同字异。惺吾先生引范《书 公孙述传》「述好改蜀郡县名」,此郡即其所改之一,是也。《汉志》广汉郡梓潼分《注》「莽曰子同」,据《华阳国志》则改子同者公孙述,今本《汉志》则改广汉郡曰就都,改梓潼县曰子同者皆王莽。《注》下文始立梓潼郡者刘备,则公孙述改县非改郡矣,于文又当作「故广汉郡地公孙述改为梓潼县」。
[三三]「《汉书 王莽传》,自言定命于子同」 按:此莽改梓潼为子同之切证。《莽传》有梓潼人哀章
伪造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某」即「邦」字,书言王莽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