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改。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会贞按:城当在今城固县南。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会贞按:《寰宇记》,城固,汉旧县,有南北二城。《四夷县道记》,城固今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舆地纪胜》引《汉中记》,北城即城固县也。《注》称大城固者,对小城固言耳。小城固见《沔水》篇。鬵水右岸有悦归馆,会贞按:馆当在今城固县南。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朱讹作北至
沔阳左沔,赵改左作合。戴改沔作安,左下增入字。为三水口也。戴以三为讹,改作涔。会贞按:三字不误,三水口已见《沔水》篇。
校记
[一] 「而《元和志》因之」 按:《元和志》二十八蕲州《序》云:「高齐于此立齐昌郡。」《寰宇记》百二十七亦云北齐。
[二] 「当作县故楚地」 按:杨说是也。《左传 昭五年》:「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强待命于雩娄。」巢与雩娄皆楚邑,《春秋 襄二十五年》:「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巢亦楚邑。
[三] 「朱讹作灵帝中。赵云……卓入朝在灵帝崩后,则琬封当在献帝初年……戴改作献帝」 按:据《通鉴》,中平六年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十二月以司徒黄琬为太尉,赵说戴改有因。但灵帝崩在四月,皇子辩即位,改元光熹,八月改元昭宁,九月董卓废帝立陈留王协为帝,改元永汉。十二月诏除光熹、昭灵、永汉三号。胡《注》复称中平六年,朱本作灵帝中,未为讹误。可以不改,宜仍作「灵帝中」。其时献帝尚未改元初平,故《通鉴》魏明帝太和六年《注》云:「《续汉志》阳泉县有阳泉湖。故阳泉乡也,汉灵帝封黄琬为侯国。」
[四] 「《北史》本传,孝昌初,梁遣将攻徐州,扬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反叛」 按:「遣将」下原无「攻徐州」,郑樵《通志》卷一百七十一录《北史》本传遣将下有「攻」字,标点本已据补,且云刺史上
当有「徐州」二字。据此扬州句绝,下宜补「徐州」二字。《梁书 武帝本纪》普通六年(当北魏孝昌元年)正月己巳,雍州前军克魏新蔡郡,《地形志》新蔡郡属扬州,即攻扬州事。同月庚申,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内附。今订补「攻」及「徐州」二字。
[五] 「元帝封六安缪王子交为侯邑」 按:「元」上原有「晋」,顾祖禹说见《方舆纪要》卷二十一,本无「晋」字,且承上文「汉博乡县」下,自是汉事。《汉书 王子侯表》「交以元帝竟宁元年四月丁卯封」,赵所见本或有讹字遂误改之《晋 志》。
[六] 「亦谓之濡口」 按:戴作「濡须口」,沈钦韩删去「须」字。
[七] 「后叙此事作赵叔宝」 按:《宋书 殷琰传》,送粮事作「杜叔宝」,不作「赵」。沈钦韩《疏证》云:「按《殷琰传》有杜叔宝为琰长史;有赵叔宝,琰中兵参军。以《刘 传》参之,则送粮者实杜叔宝。殿本改杜作赵。但据此事之前有赵叔宝助弋阳太守郭确击周伯符,为伯符所败,并投水死,于送粮事无与也。又《齐书 吕安国传》,击破殷琰长史杜叔宝军于横塘,可证。」据沈说则赵叔宝别有其人,为周伯符击败投水死。救刘顺送粮事在后,其为杜叔宝无疑。殿本不细考而轻率改字作「赵」,戴误从之。杨《疏》知其误但说不明晰,不如沈氏之分别明白,沈之《疏证》不宜轻下雌黄,此亦一证。善本可贵,《琰传》未以百衲本校,可惜。朱《笺》所据本亦误作「赵」字。
[八] 「赵改大,云:事见《吴书 顾谭传》」 按:《顾谭传》全琮与王凌战于芍陂不利,魏兵乘胜陷没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故赵氏改文作「大」。
[九] 「是萧武帝所立也。守敬按:齐、梁皆有武帝,梁武佞佛,此盖梁立」 按:萧武帝指齐武帝。杨氏就佞佛以为佛堂三像乃梁武帝立,失考。齐梁固皆萧氏,但郦氏以孝昌三年遇害,其时为梁武帝大通元年,下距太清三年武帝之死二十二年,郦《注》不得言武帝也。道元亦称宋武为刘武帝,齐武帝时齐魏有使者交聘,称其谥亦得。
[一〇]「诣门希见」 按:沈钦韩《疏证》云:「《后汉书 卢植传》请谒希爵。注:希,求也。」「希见」犹言「求见」,沈解是。
[一一]「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抱朴子 内篇》言《淮南》事甚略」 按:《抱朴子 内篇 遐览》有「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躆地即为小儿」云云,疑与变童事有关。
[一二]「谓苏、李等」 按:高诱《淮南子 序》八士中有田由,《文选 注》八公田由作「陈由」。陈即田氏,田齐陈完后。
[一三]「县前有时苗饮犊池」 按:「池」原作「祠」,《清一统志》八十七,两「祠」字俱作「祠」,无「祀苗」二字,就祀苗而言,下一「祠」字当作「祠」。《明一统志》卷七亦作「饮渎池」,今据订改上一「祠」字。
[一四]「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