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流入淮者也。在今息县东入淮。一水东南径白亭北,守敬按:此一水为正流。亭,互见《淮水》篇。又东,径吴城南。守敬按:城在今新蔡县东南。《史记》,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胜入居之,故曰吴城也。守敬按:《左传 哀十六年》,楚子西召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使处吴竟,为白公。《史记 楚世家》,子西召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白公。《伍子胥传》,使胜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左传》未明指所处之地,《史记》巢、鄢错出,而称
白公则同。考楚惠王二年,子西召胜。十年作乱,反楚凡九年,先后所处,必非一地。《左传》、《史记》所载,当分别观之。巢在吴、楚界上,《楚世家》为巢大夫,即《左传》所言处吴竟,盖初反时事。《伍子胥传》居鄢,则后来事。《集解》,徐广曰,鄢,颍川鄢陵县。《正义》则云,鄢音偃,《括地志》故郾城在豫州郾城县南五里,与 信白亭相近,是谓鄢即郾,与白亭近,当就白亭求之。《左传》杜《注》,汝阴 信县西南有白亭。旧《志》白亭里在今息县东北八十里,郾城在今郾城县,与白亭相隔数百里,何云相近?当有误。《楚世家 正义》,《括地志》云, 信,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郾,置 信县,在今 信县东七十七里。是 信去郾城远,不得为汉郾县地,惟与汉鄳县近,鄳县即冥阨,为九塞之一。今罗山及光山县为汉鄳县地。光山之北,即息县之东,为古 信县。则《括地志》当作本汉鄳县之地,鄳、郾形近致误也。因《括地志》之误,足见《史记》早误。盖白亭在 信,白公所居,当近白亭,《史记》必是居鄳以守要塞,即郦氏所云吴城,鄳、鄢形近致误。裴骃、张守节所见,皆系误本,故依文注释,均不合。杜氏但以白亭解白公邑,郦氏则详疏之。《淮水》篇称白城为白公邑,东北去白亭十里。此《注》 陂水东南径白亭北,又东径吴城南,谓城为胜所居,是吴城西南为白亭,白亭西南且有白城,则尒时楚用白公卫藩之实,可由察知。又《颍水注》言,慎县为白公所居以拒吴,亦本《左传》白公败吴于慎为说。至扶沟之白亭,《寰宇记》引《舆地志》,楚封太子建之子为白公,居焉。则于经传无征也。又东北屈径壶邱东,而北流注于汝水,会贞按:水自今正阳县东,径新息县,又东北至新蔡县东南,入南汝。世谓之薄溪
水。汝水又东,径 信县故城北,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因。晋属汝阴郡,后属新蔡郡,宋因。齐属北新蔡郡,后魏复属新蔡郡,在今息县东北七十里。而东注矣。
又东至原鹿县。
汝水又东南径县故城西。赵径下增原鹿二字。守敬按:后汉县属汝南郡,魏因,晋属汝阴郡,宋废,在今阜阳县西南,互见《淮水》篇。杜预《释地》曰:朱释上衍所字,赵、戴删。汝阴有原鹿县也。守敬按:此《释例》宋地内文,僖二十一年《注》同。
南入于淮。守敬按:《汉志》,汝水至新蔡入淮。杜氏《释例》水名内,至 信入淮。《海内东经》郭《注》同。此经谓至原鹿入淮亦同。
所谓汝口,侧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会也。守敬按:今汝水自嵩县东北流径伊阳县,又东南径汝州宝丰县、郏县、襄城县、舞阳县,至郾城县,皆故道。元末,堨断故汝,令归今沙河,东出合颍河。而《水经注》自郾县至上蔡之流遂绝。上蔡以下,犹是故道。《水道提纲》谓之南汝,承遂平县水,东南径汝阳县、正阳县、新蔡县、息县,至阜阳县西,入淮。
校记
 [一] 「入淮极西北」 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十三云:「淮极,地名。」
 [二] 「至唐初始改县曰鲁山」 按:《元和志》七鲁山县下云:「周改为鲁山县,武德四年又于县置鲁州。」《寰宇记》八鲁山县下云:《隋末王世充于此立鲁州,唐武德四年世充平,州废后为县。」依《元和志》则赵氏唐初前「未尝以鲁山名县」之说非。
 [三] 「俗以为麻解城」 按:此下朱《笺》本、沈本、赵本有「非也」二字,全氏、戴氏删去。杨氏以郦《注》文例衡之,认为当作「大」字,而《注》文仍戴氏本删去。今按:有「非也」二字为郦《注》正俗语,「盖蛮、麻读声近故也」一语则指出声近而讹之故。
 [四] 「戴删非也二字」 按:「戴」上原有「全」字,不知何人妄删。王氏合校本不用全本故无「全」字,妄删者不知故依删之,下同。凡删去「全」字,皆当补出。
 [五] 「右矕三涂」 按:《后汉书 马融传 注》:《广雅》曰:「矕,视也。音马板反。」
 [六] 「左枕嵩岳」 按:《寰宇记》八引颂文作枕。《明一统志》三十一形胜下引旧志讹作「左概嵩岳」。
 [七] 「背箕王屋」 按:自王念孙读为「基至王屋」,见《济水》篇当在下行,守敬按:《传》作「箕背下」,钞者错乱,当订正。
 [八] 「观延熹六年陈蕃之谏」, 按:《后汉书 陈蕃传》:「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
言当今之世有三空之 。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
 [九] 「《淮南 览冥训》谓之鲁阳公」 按:高诱《注》谓今